第07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科技赋能防洪减灾技术发展
给地铁车辆“找茬” 守护行车安全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年7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科技赋能防洪减灾技术发展
——记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防灾减灾研究所所长李永坤
 

扎根水务基层一线,长期致力于城市极端暴雨、洪涝致灾机理研究与应用型技术研发,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水研院”)防灾减灾研究所所长李永坤在工作中恪尽职守、勇于担当,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应用,先后为30余场暴雨洪水防御提供技术支撑,用科技赋能首都防洪减灾技术发展,以实际行动保障首都城市安全运行。

开展技术研发 科技赋能防洪减灾技术发展

近几年,水研院聚焦水务重点、难点、热点,开展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工作,重点突破生态修复、地下水保护、智慧立体监测、数学模型、节水管理、水务精细化管理等7个重点方向,形成成套技术体系,支撑密云水库水源地保护、“超长汛期、超多降水”汛情应对、智慧水务1.0顶层策划、水务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等工作开展,为节水型区创建、“两田一园”农业高效节水、两库上游生态补偿机制、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等提供了全过程技术支撑。

作为工作带头人,李永坤率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城区精细化洪涝模型建设、道路智能警示、积水内涝风险地图等多项重大成果并落地应用,建立了首都洪涝灾害系统化防控技术体系;助力北京市率先建成精细化洪涝模型技术体系,实现城市范围内地表产流、管网、河网汇流和淹没风险的全过程定量模拟与风险分析;构建覆盖352条山洪沟的实时模拟系统,绘制多暴雨场景山洪灾害淹没风险图,建立渐进式预警响应信息链条,支撑山洪灾害预警预演应用。

就在前不久,北京市水务局发布了郊区新城积水内涝风险地图,加上2022年北京市首次发布的北京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地图,本市已实现积水内涝风险地图16个区全覆盖。

这项成果的取得,水研院功不可没。记者了解到,李永坤带领团队建成城区精细化洪涝模型,实现排水分区单元的风险动态更新,研发积水智能警示装置并推广到5处下凹桥区,支撑积水内涝风险地图社会统一发布。同时,提出密云水库“预泄、临近、监测”防洪调度模式,通过将郑州“7·20”特大暴雨移置到城区进行风险分析,形成防汛应急处置预案,为提高首都防洪减灾能力贡献科技力量。

此外,水研院为水旱灾害防御规划、积水内涝防治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提供依据,编写北京洪涝风险分析、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庚子年份洪涝灾害风险态势分析等系列专报。自2019年以来,累计发布山洪灾害风险预警17期,有效保障山洪灾害危险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成果落地 支撑多场次重大降雨应对

近年来,水研院支撑了多场次重大降雨应对,以实际行动确保首都城市安澜。

水研院牵头建立了“雨前形势研判、雨中现场支撑、雨后分析评估”科技支撑模式:雨前提前开展暴雨洪涝风险分析,预测预判区域内涝和河道洪水;雨中多次临危受命连夜奔赴受灾一线,通宵开展滚动洪水预报分析;雨后及时开展复盘分析。李永坤带领团队先后支撑了2012年-2022年期间30余场重大场次降雨应对,成功预测出2018年“7·16”暴雨中心河道洪峰流量,为人员转移赢取了宝贵时间;提出了2016年“7·20”北运河洪水调度建议,充分拦蓄了雨洪资源量,使北京成为城市防洪排涝的典型案例在全国进行示范。2018年“安比”台风登陆时,他连夜赶赴市防汛指挥部,通宵预测北运河重要节点的洪水过程,提出科学调度措施及建议。

2023年,李永坤带领团队在“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全力以赴做好雨前、雨中、雨后全过程科技支撑。

雨前,开展“63·8”暴雨移置风险分析,超前研判风险形势,形成成果专报报市政府;雨中成功预测“23·7”斋堂水库入库洪峰流量,临时应急支撑永定河流域洪水防范应对;雨后,承担完成山洪灾害调查任务……李永坤团队的调查足迹遍布300余公里山洪沟道,详细诊断山洪灾害致灾伤亡原因,起草《北京市“23·7”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致灾原因分析报告》,编制首个面向乡镇级别的防洪专项规划;支撑编制《北京市大洪水标识及洪痕技术指南》,规范了全市大洪水标识管理。团队还积极主动建言发声,用技术语言,正向、科学解读“23·7”洪灾实际情况,提出超大型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对策建议。

当前,紧跟北京市“23·7”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新技术蓬勃发展,李永坤带领团队将不断加强责任担当,持续学习新知识,用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破解城市水务领域技术难题,为推动首都水务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本报记者 孙艳 通讯员 冯名姗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