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人体通过出汗进行排泄和调节气温。尤其是到了三伏天,气温升高,天气炎热,体内产热增加,人们出汗也较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稍微一运动就大汗淋漓,而有的人怎么运动也不出汗。那到底是出汗多好还是出汗少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问题。
正确认识出汗
中医认为,出汗有内毒外排、祛邪安正、防御疾病的作用。那是不是出汗越多越好呢?其实,出汗过多或过少都对人体无益,每天适量排汗才是最佳状态;从出汗的情况,还能判断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安静状态下,正常人应该感觉不到流汗,但皮肤触感湿润。如果感到皮肤明显过干或过湿,都是不正常的。
在炎热季节,正常人每天出汗量为1升,而在高温下从事体力劳动者,排汗量会大大增加,每天平均出汗量可达3升~8升。如果稍微活动就大汗淋漓,或者剧烈活动也“冰肌无汗”,都是不正常的。
出汗是受人体植物神经控制的,交感神经兴奋时毛孔张开排汗,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毛孔关闭不排汗。如果不正常的多汗或少汗,可能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中医还认为,比正常情况多汗、少汗都是气虚、阴虚的表现,是一种病态。
另外,多汗或少汗也可能是疾病引起的。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交感神经病变等可引起多汗症。干燥综合征则可表现为少汗或无汗。医生提醒,20~40岁的育龄妇女,干燥综合征在这一人群中多发,症状有眼干、口干、皮肤干,属于汗腺免疫性疾病,若不予治疗可发展至损伤内脏、关节。
夏季微微出汗最舒适
长期在空调房里工作的人可能都会有这种感受:刚出空调房,虽觉热浪逼人,但也不会很快出汗,只觉身体闷热;刚进空调房,一阵凉爽,但又会有感冒症状。这是汗腺不能适应反差大的环境造成的。在空调房中久呆,毛孔闭合,刚出门,植物神经调整不过来,不能及时指挥毛孔再次张开,人就会感觉到闷热、头痛和疲劳感。
而人在高温的环境中,毛孔大开,骤然回到空调房间,寒气长驱直入,极易引发感冒,其它病毒、细菌也易乘虚而入。所以,医生建议,进出空调房时,最好给自己一个适应时间,出门前在门口站片刻,慢慢适应户外温度;进门时不要一下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
在夏季,人们应当在早、晚阳光不那么强烈时到室外活动一下,适当出点汗。但需注意的是,年轻人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大量出汗不要紧,但老年人最好不要剧烈运动,因为体质较差的人大量出汗会引起虚脱。所以,年轻人夏季每天剧烈运动应控制在1小时内,老年人应控制在半小时内。最舒适的出汗量是微微出汗。
另外,“适当”出汗后还要“适当”补充,否则得不偿失。夏天一定要保证饮水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在空调房间里久坐,即使不出汗也要比平时多喝至少1000毫升水,因为体内水分会因空气干燥而蒸发。平时要合理搭配膳食,避免油腻,多吃青菜和水果。出汗后应补充食盐,多吃含钙的牛奶、乳制品、鱼、海产和蔬菜。
这些生活细节要注意
穿全棉衣物。汗湿的衣物及时换下,要穿宽松舒服的衣服,尤其内衣,不要穿紧身的、化纤的,不利通风排汗。最好穿全棉的。已患疾病的人洗澡不要用太烫的水,有些人喜欢用热水烫洗患处,用肥皂消毒,都是不可取的。热水烫后,会使皮下血管扩张,红肿加重,渗液增多,不利康复。洗完及时擦干,尤其注意保持局部干燥。
少吃辛辣食品。辛辣食物的代谢废物是酸性物质,致使汗液里含有大量尿素、尿酸、乳酸、氯化钠等,这些酸性物质,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可使皮肤产生化学性炎症反应,引起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和炎症细胞聚集。
少喝含糖饮料。多喝水可以稀释汗液里化学成分的浓度。可以煮点绿豆水,有祛湿邪的作用。或者熬点清热解毒的中药,比如二黄、蒲公英、马齿苋等。与此同时,潮湿闷热的季节要注意及时开启空调,除湿降温。
□钟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