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除人才瓶颈制约,让更多年轻干部能干事、留得住,打造一支发展结构与乡村实际发展需求相适配的队伍。近年来,在昌平区乡村振兴蓝图绘就的过程中,农业“头雁”们无疑是最亮眼的色彩。他们凭借坚定的方向感和引领“雁群”整齐向前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
大学生毕业返乡创业带来乡村振兴新气象
时值夏季,记者走进北京金惠农农业专业合作社温室大棚,这里翠绿的秧苗与即将成熟的西瓜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果农们忙碌的身影在其中穿梭,紧张有序地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做着准备。在合作社,一个年轻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北京金惠农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80后”新农人杨洋。
大学毕业后,杨洋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面对陌生的农业领域,她凭着一股热情和冲劲,一头扎进了合作社的经营中。技术不懂就学技术、管理跟不上就抓管理,杨洋逐渐在农业领域闯出了名堂。2011年,北京金惠农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她担任理事长,带领合作社走上了绿色发展和融合发展的道路。谈及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杨洋表示,她看到有些农户仍然采用原始的生产和售卖方式,辛勤劳作却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决心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作为农业的‘头雁’,我们要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杨洋说,农业“头雁”们不仅要有坚定的方向感,还要具备引领“雁群”向前的智慧和力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杨洋于2019年成立北京金惠农农业专业合作社田间学校。在田间地头,杨洋指导果农进行种植和管理。她还注重引入新技术、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的方式带动村民一起尝试创新种植。
在她的带领下,兴寿镇的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特色农产品如四季草莓、特色番茄和吊秧西瓜等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消费者喜爱的绿色食品。这所学校面向村民开展贴近生产实际、实用性强的培训,旨在提高村民的种植技能和市场竞争力。在她的带动下,如今已有300余名村民实现了自主就业,技能培训1000余人次。
目前,兴寿镇已有40余名像杨洋这样的“头雁”,他们包括支部书记、第一书记以及后备干部等,形成了“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工作格局。在“头雁”的领航下,兴寿镇还建立了“四百人才”库,这些人才依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举办乡村文化生活年和西瓜节等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兴寿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头雁”田间学校授农以需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崔村镇同样重视并致力于人才培养。初夏的微风拂过,崔村镇的樱桃园里,一颗颗饱满的樱桃点缀在绿叶之间,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樱桃树下,55岁的“头雁”李振明正在为村民讲解樱桃树的修剪技巧。
自2013年起,李振明便肩负起了引领村民致富的重任,成立了北京振明顺通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起初,合作社仅有5户农户参与,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已拥有160余户社员,并成功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共同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形成了一个紧密合作的乡村振兴共同体。
作为“头雁”,李振明深知不仅要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还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李振明不断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邀请技术人员和专家为村民进行涵盖修剪、管理、植保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培训,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也为合作社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还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合作社的力量将农产品销售到更广阔的市场,让村民的产品能够卖出一个好价钱。
“我们非常重视‘头雁’们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只有不断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带动更多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崔村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负责人马振华告诉记者。
为了进一步提升“头雁”们的素质和能力,崔村镇定期组织“头雁”们参加座谈会、培训等活动,让他们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接下来,崔村镇将继续加大对“头雁”们的支持力度,同时还将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尚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