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女士 国企员工 女儿8岁
孩子总害怕可能缘于大人的“过度保护”
我女儿今年8岁,她对虫子的恐惧程度已经到了离谱的程度。举例子来说,夏天到来后,她只肯到商场等室内场所玩,不肯踏进任何公园的大门,只因为有一次她在公园里看到了一只蜈蚣。
女儿很怕虫子,和我们对她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小时候,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会为她精心挑选活动场所,多数情况下,都带她去室内游乐场、运动场,这直接导致她失去了认知大自然的好时机。而我们邻居家的小孩,从会走路起就在街心花园里玩耍,见虫子就像家常便饭一样,长大后,对虫子没什么恐惧感。现在想来,我真的很后悔,当初自认为是这样对孩子好,给她创造了安全、干净的活动空间,可也正是这种“明智选择”,让我自吞苦果。今年夏天,我有意地带孩子接触大自然,陪她参加植树、插秧等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带来的乐趣,抵消掉她对自然界中小动物小昆虫的恐惧感。
通过和孩子同学家长交流,我发现,胆子小、总害怕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过度保护的大人。吃过一次亏后,我痛定思痛,今后,我会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各种情况,当她眼界开阔、内心强大后,也就不会轻易产生恐惧感了。
黄女士 企业行政人员 女儿9岁
家长不要用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害怕的事或物
感觉我家闺女一直有害怕的东西,小的时候,特别怕黑。那时候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我就专门给她买了一个魔法棒,在她面前划一圈,告诉她:“妈妈已经给你传授了魔法,你已经有魔法了,不好的都不敢来了。”随后,我就把魔法棒放在她的枕头旁边,告诉她,魔法棒会一直守护着她,孩子慢慢地才放下心来。后来长大点了,虽然知道魔法都是假的,但害怕黑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女儿也不那么焦虑了,但一个人在晚上黑暗的地方她还是有点害怕。我觉得这都正常,成年人在黑的地方都觉得瘆得慌,何况孩子。
当孩子在家长面前说害怕的时候,家长往往第一时间想鼓励孩子,往往会说:“没事,这一点也不害怕。”等等,然后讲很多道理。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如果这样说,就让孩子以为“大家都不害怕。”“害怕是不正常的。”……这样反而给孩子一个不当的误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表达出来的时候,家长应该第一时间把孩子带离现场,等孩子恢复平静的时候,再给孩子讲道理、讲原理,这样孩子才能听进去,才能有效,否则,孩子在紧张的情况下什么也听不进去。
我不会逼孩子去接受自己害怕的事情,在我看来,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有害怕的东西存在就存在吧,不一定非要马上克服,说不定孩子慢慢长大了就解决了。
胡女士 事业单位职员 儿子7岁
找到孩子害怕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我儿子从小就恐高,不敢站到高处,我家住9楼,他连阳台都不敢去,连坐地铁扶梯都会害怕,发展到后来要我抱他才肯乘坐。他爸爸数落他“不像男子汉”,要求他胆子变大一些,我忍不住和他爸爸吵起来,毕竟孩子还小,大人哪能这么硬性要求,应该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儿子四五岁时,我问过他恐高的原因,但年龄尚小的他表达不出来,只能结结巴巴地说站到高处会腿软、难受。等他上小学后,学到很多知识,慢慢会用更多语言形容自己的感受。原来,他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里面的大人从楼上不慎摔下来去世了,这个画面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冲击力,每次他站到高处时,都会以为自己也像电影里的人物一样摔下去。
知道原因后,我首先鼓励孩子有安全意识是正确的,确实要保护好自己,再告诉他那是电影,情节都是编的,正常情况下只要注意安全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悲剧。接着,我通过画片、讲故事等方式,告诉他哪些是危险不能去的地方,哪些地方有保护措施(栏杆等)加上自己注意可以放心行走,儿子半信半疑地点点头。
光说教当然不够,我还带着他实地感受,比如站到自家封闭式阳台里往下看;坐地铁扶梯时握住扶手,身体不乱晃;爬到山顶后选择安全位置眺望远方……十几次高处锻炼后,儿子的恐高意识终于好转了,如今他已经敢自己去阳台、坐扶梯,虽然比其他小朋友还有差距,但已经有很大进步,我很欣慰能陪伴他逐渐克服这种心理。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孙小妹
家长应站在孩子的视角理解他们的恐惧感
孩子有恐惧、害怕的感觉,是正常成长经历中的一部分。从进化论角度来看,恐惧情绪可帮助人存活下来,提高对危险事物的预警。恐惧也能帮助我们减少危险行为或者规避危险情景,帮助我们做选择时考虑避险因素。
家长在理解孩子的恐惧时,待在成人的视角不如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理解,无论如何别批评、嘲笑孩子,而应该帮助孩子应对好恐惧情绪。
首先,要安抚情绪。家长可耐心听孩子说说恐惧的感觉,表达理解孩子的感受。别担心这样做会影响孩子认识客观事实或者变得不勇敢,这样表达是为了安抚孩子,让孩子的情绪逐渐平静,接下来他才有可能听进去其他话。有的家长觉得这么做浪费时间或者没用,这种想法有悖于神经生理学常识,孩子小时候越多体验到被健康地安抚情绪,越有可能在长大后拥有一颗处事不惊的“大心脏”。
其次,多收集事实层面的信息。家长可细问问孩子害怕什么,有时候孩子说不出来具体怕什么,家长可以按照5W1H的方法寻找线索,比如“什么时候会有害怕的感觉”“在哪里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时和谁在一起”“害怕的感觉出来的时候,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能闻到什么或者尝到什么?身体有什么感觉?你会想到什么?”“害怕的感觉是怎样好起来的?”等等。
第三,告诉孩子,你会和他一起面对害怕的感觉。
第四,告诉孩子,如果他需要,你会静静地在旁边陪伴他。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常常害怕不同东西。比如陌生人、陌生环境、很大的声音容易让0-2岁的宝宝感到害怕。黑暗的环境、雷声、阴影、和家长分开、生活习惯变化、排便训练可能让2-4岁孩子害怕。5-7岁的孩子遇到噩梦、不喜欢的家长或者老师、生病或者受伤,或者有些想象都会激发起害怕的感觉。7岁以上的孩子产生害怕,常常和他们亲近的人有关,比如害怕天灾人祸伤害到和他们关系亲近的人;害怕失去亲人、父母离婚;害怕蜘蛛/蛇等危险动物;想象巫师、鬼等威胁;害怕高处、犯罪、大孩子;害怕青春期身体变化、孤单、世界负面新闻等等。
如何克服害怕情绪呢?家长和孩子不妨多试试应对方式,哪种方法好用就用哪种。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做腹式呼吸,引导孩子用舒服的节奏呼吸。
还有一种“54321”情绪落地练习:带孩子找到5个可以看到的东西,仔细观察,说出它们的名字、形状、颜色等;找到4个可以摸到的东西,抚摸它,描述抚摸时的感觉,也可以感受不同物体的温度;找到3个可以听到的声音,描述它;找到2个可以闻到的气味,说出来,如果所处环境中闻不到气味就说出2种喜欢的气味;找到1个可以尝到的味道,去吃,然后描述它的味道。
方便的时候,准备一些指尖陀螺、减压球、科学实验diy、手工类的玩具,让孩子动手玩起来。可以创建歌单,里面放置一些舒缓好听的音乐。还可以帮孩子按摩全身放松下来,也可以准备一些舒缓放松、愉悦心情的精油来闻闻。
当恐惧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比如上学、社交、起床等,自己调控效果又不理想,就需要及时预约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来帮忙了。
本报记者 任洁 张晶 杨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