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工会十五大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聚焦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发挥工会光荣传统和组织优势,服务保障首都大事要事,不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组织职工争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尖兵”,为新时代首都发展建功立业,创新创造。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要持续打造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在这项重要工作中,职业院校、工会组织、企业职工各自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如何形成合力?本报约请不同领域的四位嘉宾,请他们结合本职工作,一同畅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与展望。
嘉宾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副主席徐娜
嘉宾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张启鸿
嘉宾三:京能集团产业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孟超
嘉宾四:京能能源研究院职工付达
记者: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面临哪些挑战?
张启鸿: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为:人才供给尚未完全匹配产业发展需求,行业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过程的有效渠道还不够畅通,职业院校办学机制有待完善,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等问题。
孟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近年来新能源发展迅速,但是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会导致出现部分技术问题,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严峻挑战,这也成为制约新能源推广实践的瓶颈。在这种形势下,我和团队一直对构网型储能技术进行研究,但是构网型储能是一项新兴技术,在实施中也面临着难题和挑战,比如技术应用难度和人力资源培养。
在技术应用方面,构网型储能需要对常规的跟网型储能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需要企业进行重大的技术改造和转型,这就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并应对技术应用难度的挑战。
同时,构网型储能是近一两年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了解这方面知识的人不多,能够熟练应用构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更少,因此在能源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相应技能和知识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记者:如何加快形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张启鸿:加快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应该从多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大对技术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贡献的评价比重。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岗位吸引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落实新的“八级工”制度,构建更具流动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市场,完善技术技能的市场定价机制。
第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营造“四链”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给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引进政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政策体系,确保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第三,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培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以产业核心技术发展为导向,加强面向现代产业体系的工程教育和科学教育,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要在基础教育中融入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主动回应国家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需求,加大专业研究生培养力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加强数字技能培养,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具体到职业教育方面,应该大力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对应的新质职业教育。以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为契机,将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拓展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加强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布局;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跨界视野和协同合作能力;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人才资源,开展双师型教学,并把生产场景搬到教室和实验室中,让学生获得真实职业实践机会;为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水平。
从我们的实践看,近五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为首都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面向社会开展专业定制化培训,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服务多家行业头部企业,为企业订制化培养技能人才。
记者:工会如何向“新”出发,以“质”谋“新”?
徐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也是工会工作迎来的一次重要挑战和重大机遇。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日启动第二届“亦城工匠”培养认定工作,发布2024“亦城工匠”十大职业(工种),新增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人员、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航天工程技术人员等能体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工种,此项工作正是工会向“新”出发、以“质”谋“新”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培养打造更多知识型、技术型、科技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在经开区加快发展。
“不管是增强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包括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在内的应用型人才,也需要有顶尖科技人才等能够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人才,工会组织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参与、精心培育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大国工匠。
“亦城工匠”的培养认定,只是经开区总工会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发挥工匠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搭建职工成长成才平台,经开区试点打造了“首都工匠学院”,结合区域发展需要,以高端智能制造业为主要方向设置特色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基地,依托区内职业院校和代表企业,以“亦城工匠”职业工种为基础,与院校、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经开区总工会还邀请“亦城工匠”等高技能人才举办工匠讲堂,将先进理念、尖端技能、前沿知识传授给广大职工,优化经开区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开阔创新思路,提高创新能力,使其在集智攻关、技能传承等方面发挥更大潜能,鼓励广大职工以“亦城工匠”为榜样,学好、提升、用好技能,打造一支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造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今后经开区总工会将进一步探索工匠人才队伍建设新思路、新方法,创建适应工匠人才队伍需求的工作模式,发挥工匠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劳动竞赛和技能比武,落实好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等机制措施,让职工学习更多的劳动技能、创新方法、管理经验,为企业生产和经开区建设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能工巧匠,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记者:职工如何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这一重大任务?
付达:“新质”的重要之处在于“赋能”,“以新提质”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公司作为京能集团能源智库和科技创新及能源技术服务的载体,目前在循环水零排放、工业物联网、火电机组背压经济调节系统、风机叶片延长、高分子碳纳米涂料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作为职工,我认为可以从多个方面参与到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
持续学习提升能力是一方面。职工要积极学习能源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理论,关注行业动态,了解新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己在新能源应用等相关课题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能源大数据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职工还要积极参与公司创新项目。比如我主动申请参与公司目前在构建源网一体化、CCUS、煤矿和火电技术改造、能源特种机器人研发、工业+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创新项目,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职工还需要学会用新技术、新理论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运用公司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数字技术方面的现有资源,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紧跟公司发展的步伐立足岗位做贡献。
□本报记者 任洁 孙艳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