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需要凌法官签字的合议笔录和案款对账单,我先放他桌子上了,晚上回来记得提醒他签一下。”白天,一份份需要签字、确认的文件材料堆放在凌翥的办公桌上。这是凌翥和同事们长期形成的默契工作方式。因为大家都知道,白天想要找到执行法官凌翥是很难的,他不是在外出执行的路上,就是在谈话室跟当事人谈话。凌翥经常开玩笑说,自己的工作是“走破鞋底子、磨破嘴皮子”。
凌翥是北京市西城法院执行局的一名审判员。从初出茅庐的青年干警到担当为民的执行骨干,凌翥用十余年的打磨和坚守,诠释了新时代执行法官的初心和使命。“一起案件如何执行,不仅关系着双方当事人切身利益,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法律权威。作为一名执行法官,每天要面对不同的案件、当事人以及无法预料的各种情况,如何守护好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是我永远的课题。”凌翥介绍道。
始终在线的热心法官
与同事们在办公室总找不到凌翥相反,一名案件当事人想找凌翥却很容易。为了方便当事人找到自己,凌翥主动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告知当事人,并且24小时开机。有同事就打趣道:“凌法官,你的电话真成了热线了,接得过来吗?”凌翥严肃地回答:“接不过来也要接。看来普普通通的一通电话,对申请执行人来说可能就是追回钱款、实现胜诉权益的最后一线希望。”
有一天凌晨四点,凌翥的“热线电话”打破了夜幕的寂静。刚接电话,就听见电话那头着急地喊道:“凌法官!凌法官!我是杨晨(化名)!我找到那老赖的车啦!就在门头沟这边一商城的地下车库。你赶紧过来吧!”睡梦中的凌翥一听找到被执行人财产啦,瞬间就变得精神起来。原来,这是一个一年多前的执行案,被执行人总是不配合,想各种办法拖延执行。在核对完申请执行人案件信息与车辆情况后,凌翥一方面让申请人在现场看住车辆,另一方面马上安排离现场最近的人前往现场扣押车辆。当天一大早,他们便把车辆安全扣押到了法院指定停车场。
“凌法官啊,这次真是多亏了你们了,这车找了一年多了,终于找到了。我当时真是太激动了,啥也没想就给你打了电话,真没想到凌晨打电话你都能接,而且都过去一年多了您还能凭一句话就记起我!真是太感谢您了。”申请人杨晨紧紧握着凌法官的手,激动万分。“有情况随时联系我,我一定接。”凌翥坚定地说道。
随着案件的不断推进,杨晨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执行。看着申请人脸上的笑容,凌翥也坚信,法律的公平正义始终会到来。虽然在执行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能如愿结案,但每一个未结案都记在凌翥心上。他用一颗执行法官坚韧的心,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凡事但求案结事了
一般执行法官介入的案件都是被执行人不积极履行的案件,这时被执行人总会找各种理由拖延,比如有的转移财产,有的玩失踪,这就需要执行法官有灵活的思维,与被执行人“斗智斗勇”,针对不同的人展开不同形式的方式方法,抽丝剥茧找到案件的突破点。此外,在凌翥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顺利执行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能给社会留下安全隐患。
凌翥清晰的记得此前自己办理的一件危房腾退案件,被执行人是一位60多岁的独居老人。这位老人住的是单位公房,该单位经过鉴定,确定房子是危房。考虑到房子所处地段的特殊,不仅危害到老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对过往行人也有一定风险。于是,单位决定进行危房改造。前期该单位做了很多工作,疏散危房周边居民,同时也为老人找到了临时安置点。这个临时安置点离老人所住的危房不过二三十米,而且面积比老人住的房要大,家居环境更好些。但老人就是不答应腾挪。最后,单位一纸诉状,将老人告上了法庭。通过诉讼一审二审,该案最后进入了执行程序。
“我当时收到案件的时候就知道,这肯定又是一个难办的案件,但面对判决书,我们执行法官没有退路,必须往上冲。”凌翥说道。接到案件执行材料后,凌翥第一时间来到了老人的家里,实地查看情况,了解老人的诉求。再详细了解了老人的诉求后,凌翥一条一条给老人解释,哪些是合理诉求,哪些是不合理诉求。
“这个老人是独居老人,无儿无女,也没有老伴,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日常生活中街道居委会也会对其进行补贴。所以面对这样一位老人,我们不能采用强硬的法律手段。如果强制执行了,虽然案子结了,但这事并未了,反而给社会留下了隐患,我们要做的是案结事了,这样才能真正维护法律的权威,同时也能给老人传递司法的温暖。”
一趟又一趟的登门,一次又一次的说服,两三个月后,老人终于同意了腾挪。凌翥已不记得自己到底去过老人家多少次,只记得,案结之后,凌翥带着同事回访时,老人热情地在新房接待了他们,告诉他们在这里生活的很好。
再忙不忘强本领
白天行走在执行的路上,晚上很多人都下班了,而凌翥则会回到办公室,处理一些白天落下的公务。尽管如此,他也不忘学习,乐于钻研案件。从2010年成为一名执行法官,到今年已经14个年头了,凌翥始终身处办案一线,他深知面对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想要作出正确判断、克服本领恐慌,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扎实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更新理念、总结归纳,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在执行一线深耕数载,凌翥早已养成了撰写办案手记的习惯,特别是对疑难复杂案件,他总能灵敏地嗅到其中的争议焦点、理论难点,并随身记录办案思路和问题想法。“并不是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完美的处理结果,执行法官就是在寻找让双方当事人都比较满意的平衡点,这其中还讲究时机。有时,促进双方达成一致的机会就在一瞬,你抓住了,就顺利结案;反之,则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凌翥介绍。工作中,凌翥会经常对案件进行复盘,总结其中的得失。
近年来,伴随着不断攀升的离婚率,涉未成年人探望类执行案件逐年增长,“如何高质量化解家事纠纷、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凌翥一直探索的课题。经过不断研究案件,凌翥归纳总结出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通过“调查引导—联动破冰—保障回访”实质化解探望权纠纷的“三步走”执行机制,顺利执结十余起涉未成年探望案件。当事人自发赠送的锦旗、表扬工单、表扬信见证着对凌翥工作的肯定。
去年,他撰写的《执行疑难实务七十问》成功出版。这是凌翥利用空闲时间将多年办案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这本书不仅是凌翥多年笔耕不辍、思考探索的结晶,更是他一直以来执着追求的梦想——为执行法治事业建设添上自己的“一块砖”,为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贡献更多实操经验。
□本报记者 杨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