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把活干好,把账算好
探索移动实验 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实验室”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4年5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市正高级教师、和平街第一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梅晓璇:
探索移动实验 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实验室”

 

作为科学教育中的一颗明珠,物理以其重要性和难度大著称。怎样才能打消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北京市正高级教师、和平街第一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梅晓璇探索开发了基于手机实验、生活实验和移动实验的实践式课堂教学,极大提升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只讲授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学生当然不爱学。手是人的第二大脑,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是学好物理的破解之道。”在28年的教学实践中,梅晓璇发现当前大多数中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功底弱,比起概念公式更乐于动手实践的探究。如果领着这些孩子“走进实验室”,从直观体验和第一手观察做起,继而引导他们走出课本,结合实际生活自己开发更大、更多、更深的实验项目,对物理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条件有限,不可能为每人准备一套数字化实验室,梅晓璇就自己设计,从生活中寻找易得易用的器材。他和学生们开动脑筋,先瞄准身边最常见的手机,利用手机自带的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麦克风及扬声器等硬件,结合手机实验APP等平台软件进行实验、编辑、创作,开发了60多个原型实验,稍加修改变化,又衍生出不计其数的新实验。

随后,他改造生活实验使其可量化,又带着学生们深度挖掘电脑实验平台软件,利用专门的物理实验平台,几乎可以完成全部运动学相关实验和光谱实验;借鉴创客教育使用的开源硬件平台、面向儿童使用的电子积木,打造个性化的“实验室”。

一支签字笔,能测声速,复现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过程,向下能研究中学胡克定律,向上能研究声学工程亥姆霍兹共振腔;一个肥皂泡,能组织一次多姿多彩的学生实验节;一辆自行车,能实现圆周运动大单元学习……

这些实验技术几乎没有技术门槛,学生简单接触后就会使用,还能通过相关系统采集、处理、计算实验数据和结果,实现“实验自由”,梅晓璇将之统称为移动实验。“移动实验不限时间、地点、形式和器材,老师和学生随时可做、随处可做、随手就做,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让物理实验成为省时高效学习的‘发动机’,对培育学生学习素养产生持久的作用效果。”

梅晓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学习素材,感悟物理知识就在身边,拓宽探究空间,切实体验到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成功和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观察习惯、提升学科思维素养。

在移动实验架构下,梅晓璇自费数万元创立了专门的“移动实验创作室”,构建出能学、会学、乐学、好学、学好的物理课堂,实现生活即实验、情境即实验、学习即实验,并且在基于实验活动的单元教学和引领学生“能看教材、会看教材、用好教材”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打通课堂教学、学科社团和实践活动。如今,他的成功经验已辐射到市内外多所学校。

近日,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专门为梅晓璇举办名师风采展示活动。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物理教研员张玉峰听完课后点评指出,梅老师的课非常精彩,他的研究和实践契合时代创新发展主题,是当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值得大力推广。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