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以科研为“笔”把成果“写”在路上
扎根基层,执法为民尽显担当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年5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科研为“笔”把成果“写”在路上
——记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崔丽
 

她会倾听路的“心跳”,感受路的“体温”,理解每一条路承担的“压力”,从痕迹中判断道路的健康状况;她投身科研,为道路领域的技术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她是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崔丽。二十余载与路同行,她既是路的“医生”,亦是路的“挚友”。

2003年,绿色环保理念渐入人心,在道路建设领域开展环保技术研发有着迫切的需要。也是这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崔丽心情激动地站在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的大门前,推开了她用科技创新铸造“城市血脉”,以不忘初心坚守筑路人生的大门。

起初,崔丽和团队着手研究如何将钢渣、胶粉等废旧材料用于大孔隙沥青路面,从而实现道路排水降噪和废旧材料循环利用的双重环保功能。在遇到科研队伍断层、技术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崔丽坚定地接受了主持该项目的任务。

刚刚入职不久就担任项目负责人,崔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她不仅要带领项目组制定研究方案,还要解决材料配比、路用性能、结构设计等一系列问题。虽然项目组中有已经退休的老工程师作为顾问,但在实际问题面前,崔丽还是得自己啃硬骨头。七八月份的北京酷暑难耐,崔丽和团队坚持在沥青试验室里接受高温的考验。滚滚热浪混合着沥青刺鼻的气味,汗水从她们脸上一滴滴滑落,但灵感却不断地从大家脑中奔涌而出。在经历了数十个日夜的摸索、思考、试验和计算后,最终,崔丽和她的团队成功设计出材料性能综合指标达到良好以上的沥青混合料。

2006年7月,历时3年试验室的研究,崔丽主持研发的沥青混合料终于迎来了工程实践的考验。这条试验路是北京市朝阳区金蝉南路的一个路段,全长900米。随着摊铺机缓缓地向前行驶,一条黑色的沥青路面出现在崔丽眼前。她在感到喜悦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于实践效果的忐忑和期待。交通噪声降低5分贝,下雨天能够有效排除路表积水,减少水雾、水滑漂移等现象,行车的安全与舒适性大大提高……试验结果显示,这条道路完全符合使用要求,远超预期目标。这时,崔丽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到了肚子里,她圆满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作品。

一般来说,道路领域的科研成果在应用后要跟踪观测3年,而崔丽对这条道路的观测整整持续了8年。每年汛期的第一场雨,她都会开车去亲身体验,还会站在天桥上俯瞰,记录这条路的变化。一侧是普通路面,聚水成膜,点点水花;另一侧是试验路面,路面微润,轮胎干爽。每到这时,她便觉得这时雨中的道路特别美,一如降低噪声的路面,车过之处,雨声、车声交织而成的白噪音也那般舒缓而动听。

崔丽说,科研人最大的幸福感就在此刻,当自己的理想变为一条实实在在的路,造福许许多多行驶在路上的人,什么样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尝试,崔丽更加坚定了走好科研路的信心和决心。此后,她的事业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高峰。2011年,崔丽团队着手对干化污泥路用性能进行研究。污泥原始样本的刺激性气味熏得大家喘不过气,路过试验室的其他同事都是掩着鼻子匆匆而过。崔丽和她的团队却戴着厚厚的口罩,穿着不透气的工作服,在闷热的试验室里对污泥的原始样本一遍遍地进行试验分析。

经过不断试验,崔丽团队实现了干化污泥掺量从0到100%的跨度,最终找到了最适合铺路的成分配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项目成果终于要在工程项目中应用了,但是那场至今让人难忘的大雨,打乱了项目的原有计划,准备修筑试验路的原有路段及筑路材料均被冲毁,试验路的工程实施不得不暂停下来。可崔丽并没有放弃,经过一年不间断的协调和精心的准备,终于在2013年4月,我国第一条干化污泥环保试验路于房山房窑路路段铺筑成功。这一研究成果为干化污泥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崔丽也凭借着这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崔丽也曾经历试验项目停滞不前、困难重重的时期,她也曾深夜孤独地在实验室里苦苦寻找答案。她经常说,科研带给自己的喜悦和苦涩都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无论生活还是科研,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努力之后的最终结果,好和坏一定都可以坦然接受。

当年那个因热爱而站在研究院门口的青涩女孩,已成为科研中坚力量。如今,崔丽正全力推进全寿命、低排放道路研究,继续以科研为“笔”,把科研成果“写”在路上,继续书写奉献社会、造福民生的动人篇章。

□本报记者 边磊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