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潇强是一名“90后”高级技师,虽然年轻,但承担研发的任务可不轻,因为他立足岗位,刻苦钻研,还获得过不少荣誉。贺潇强是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59厂智能制造中心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工。他承担了多项“国之重器”的研发生产工作,并作为青年骨干深度参与了飞航领域第一条数控加工生产线建设工作。在他身上拥有多个响亮的标签:全国技术能手、第七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技师、三院劳动模范……
面对不足,他坚信“我能行”
万家灯火的夜晚,总有一处灯亮得时间最长久。像以往一样,贺潇强在工作室里正专注地进行产品的优化加工。
“记得刚入厂时,面对从未接触过的五轴数控机床,我一下子蒙了。当时,我就悄悄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拦路虎。”贺潇强回忆起刚进厂时的场景,坚定地说。执行力强的贺潇强开始默默研究,钻研加工过程中切削力与切削速度的关系、如何提高加工效率、如何降低数控程序难度……
入职之初,贺潇强迫切想要学习更多知识,甘愿付出比别人长的时间去实践。成功没有捷径,“正视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别人能行的,我也能行!”靠着不服输的信念,贺潇强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经过十多年的潜心钻研,精湛的数控技术给他带来了很多收获,他还代表公司参加了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并一举夺冠。
在大赛上一战成名的贺潇强,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在工作中,他也勇挑大梁,成为重点航天产品科研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他在重要部件的技术攻关、制造仿真、产线试切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成绩,成为了大家口中的“贺大师”。
“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不能有一点疏漏。”这是贺潇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贺潇强对加工精度的把握可以用精准来形容,从最简单的“打方”到加工大型复杂零件,对每一件产品他都高标准、严要求。对于如何高质、高效、智能地完成复杂零件加工,他有一套自己的逻辑。针对零件数量大、品种多的特点,他将零件按材料、形状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类型零件设计有针对性的高效加工方法。
随着公司事业的发展,厂里不断引入新型机床。一次,在加工一项重要零件过程中,由于任务紧急、车间资源紧张,在仅有一台能力未经完全开发的机床可供使用的情况下,贺潇强主动请缨担起重任。从设备探索、工具使用、数控程序编制,到最终的实物验证,他一步步做了下来,克服了新设备使用过程中一系列问题,成功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同时,也为设备后续使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贺潇强眼里,数控机床并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需要技工通过代码与机床进行交流。要尽可能的减少差错的出现,就得细致入微的把控好每一个环节。“千万次的重复,只为追求技艺的极致。积土成山,积水成川,百炼成钢,才能铸就时代匠魂。”贺潇强说。
面对难题,他展开强烈的“攻势”
说起为什么选择数控加工行业,贺潇强说:“理由很简单,读书时就很喜欢理工科,数控编程这件事很考验一个人的耐心与观察力,我就想挑战一下。”
“他是一个有奔劲、有想法的徒弟”,每次谈起贺潇强,他的师父脸上总是挂起微笑。碰到运行多年的加工参数,贺潇强也总能琢磨出一套更优解。有一次,贺潇强接到一项异型薄壁弱刚性零件的加工任务,时间紧迫,两个星期就要交付。加上该产品结构复杂,加工要素多,传统加工方法很难保证精度。熟悉其工艺要求之后,贺潇强跳出依靠既有参数加工的惯性思维,提出“碎片化再整合”的编程思路。师父一听,有些担心地说:“时间这么紧张,新方案一旦不成功,怎么办?”“没问题,相信我!”简单的一句话透露着贺潇强的信心,其背后则是贺潇强过硬的技术底蕴。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贺潇强开始对每个工步进行优化。最终,他不仅实现零件加工效率大大提高,还提前两天交付。
一项产品由于焊接变形导致精加工基准不确定,划窝加工只能通过先试切再人工测量的方式来调整,这样效率低,风险高。贺潇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对其展开强烈的“攻势”。通过对国产设备和国产数控系统的深入研究,贺潇强大胆提出利用在机测头实现一次性划窝加工。结合编程,他实现了在数控机床上的在线测量、自动补偿和自动加工,将机床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最终,使得特征加工效率提升了一倍。
面对团队,他毫无保留传授“绝活”
作为159厂机加专业尖刀班组的一员,贺潇强常年带领班组成员以“不怕硬骨头、专挑硬骨头”的工作态度挑战各种加工难题。班组也在各类高精尖复杂产品加工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其中多种精密加工技术已获得各级单位的认可。同时,作为机加专业智能产线、数字化车间以及数字孪生方面的重要参与者,贺潇强先后率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智能产线技术以及先进测量技术难题。
工作中,贺潇强把每一次科研生产任务都当成一次全新的战场,每一次“上阵”他都拿出百分百的干劲儿。当有人问到创新路上累不累时,贺潇强微微一笑回答道,“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我只是其中的一员。”手有精艺,谦谦为匠。想要干好事业就要好学、敬业、奉献,这些品质在贺潇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3年,贺潇强荣获“三院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贺潇强技能大师工作室也获评“丰台区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对荣誉,贺潇强十分淡然,在他看来,这些荣誉既是肯定,也是鞭策,把本职工作做好是第一位的。
贺潇强不仅自己技术过硬,还特别关注整个团队的能力提升。他带领大家积极投身于工艺优化、设备改造以及专利申报等。“我也是从‘小白’走过来的,现在,我要用自己的所学帮新同志少走弯路。”每当有同事遇到技术难题向他请教时,他都会将自己总结的经验、掌握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与他们进行分享,边讲解边示范,直到教会为止。在生产现场,无论是程序问题、刀具问题还是装夹问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贺潇强的身影,问题总会在他细致的分析后迎刃而解。
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头人,贺潇强充分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立足科研生产,传承宝贵经验,不断激励青年一代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多名青年成为科研生产骨干,其徒弟徐子腾在2023年也光荣地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
时光不弃青栀,奋斗自成芳华。投身航天、扎根航天、献身航天,贺潇强时刻保持着年轻人的志气与朝气,带着航天报国的初心,在点滴平凡的日子里践行航天精神,在岗位工作中披荆斩棘、锐意向前,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使命。
□本报记者 马超 通讯员 王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