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细说老北京民谚中的“二月二”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4年3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细说老北京民谚中的“二月二”

 

时近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被民间称为“龙头节”“春龙节”“引龙节”“春耕节”“农事节”,并有不少与之相关的民谚。作为具有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的北京,民俗文化底蕴丰厚,有关“二月二”的文化也很多。今天就详细说说老北京“二月二”的那些民俗。

“二月二,龙抬头”

老北京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的民谚。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而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故又有“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之称,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预示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明代《宛署杂记》称:“宛(平)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二月二”,也就是惊蛰前后,会有一项活动,就是皇帝耕田。因为“二月二”常在“惊蛰”节气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先农坛内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播种。

从“二月二”开始,雨水逐渐增多,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还要聚在一起舞龙。早年间,“二月二”在京郊的村镇,舞龙是最常见的文化活动,也是许多香会(花会),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至今在门头沟、房山、怀柔等地还有这种活动。

“二月二,吃春饼”

民间认为“二月二龙抬头”即“龙威大发”,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并以吃“春饼”为主。

春饼,是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二月二,吃春饼”也被叫做咬“龙鳞”,是因春饼圆且薄的形状好似鳞片而得名。这种习俗据传源于清代,其吃法简单,用白面烙成的双层荷叶饼,可以揭开,涂上甜面酱,卷上“盒子菜”,也就是木须肉、豆牙拌粉丝、酱肘子、胡萝卜丝等。

俗话说“盒子菜样样有,五谷丰登好年头”,除了好吃,同样也是为了在这天讨个好彩头。此外还吃饺子,也叫吃“龙耳”;吃面条,也叫吃“龙须”,北京的“龙须面”,便由此得名。

“二月二,接宝贝儿”

“二月二”这天要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二月二,接姑娘,说说话儿,吃好饭”之说。

老北京人礼数多,讲究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一定要在婆家过第一个春节。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三是母女近一个月没有见面儿,彼此惦念,二月二接回来,以慰相思之情。

老北京民谣云:“二月二,接宝贝儿,走路浑身不得劲儿,搬个板凳儿我坐会儿。点个火,抽袋烟,问你婆婆住几天?多了一个月,少了二十天”,生动地反映了老年间“二月二”接“姑奶奶”的场景。

“二月二,拜龙王”

在靠天吃饭的古代,降雨的多少,影响着一年的收成。龙王被尊为“法雨流润天尊”“水神”,意思是说龙王爷施法降雨,保佑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月二,龙抬头”正是龙王爷开始准备行云布雨的日子。为了祈求一年顺遂,老百姓都会在二月初二这天上午到龙王庙或其他道教宫观去拜龙王。这一天,宫观的道长们也会早早地准备开坛请神,把众人祈福的心愿送到龙王爷座下,请龙王广开慈悲之心,为世人降下甘霖,扫除污秽,涤荡烦扰,以保一年平安顺利。故有“二月二,龙抬头;拜龙王,求顺遂”的说法。

就北京地区而言,民间“二月二,拜龙王”,多是在龙王庙。因为龙王庙是人们祈求天降甘霖的场所。早年间在京郊的许多村落里都建有龙王庙,其建筑格局大致相同,正殿内多塑有四海龙王的神像,龙王的面部表情、颜色都不同,黑脸的称“黑龙爷”,白脸的称“白龙爷”,黄脸的称“黄龙爷”,红脸的称“红龙爷”。有的龙王庙里还供奉龙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电母、风神、雨伯诸神。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人们就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而“二月二”这天是一年中祭祀龙王的主要日子。当天早晨人们多到龙王庙上供、进香、跪拜,以祈望龙王适时兴云布雨,保五谷丰登。

“二月二,剃龙头”

因为民间视“二月二”为龙抬头的日子,所以大多在这一天剃头(理发),美其名曰:“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故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孩子都剃头,讨个好彩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之说,俗称“二月二,剃龙头”。另外,自清代以来,民间有“正月不剃头”之说。

据考,1644年清廷入关后,官府要求所有男子留“砂壶头”,即剃掉前额的头发,在脑后扎一条辫子。于是许多人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名为“思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会成了“死舅”,遂有“正月剃头死舅舅”之说,且三百多年来人们大多恪守这种“老规矩”,正月里不剃头,而进了二月便纷纷把头剃了,并多集中在“二月二”这个“龙抬头”的“吉日”里。这一天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剃头,特别是男孩子,剃头有着茁壮成长,出人头地的寓意,而大人剃头有着辞旧迎新鸿运当头的美好寓意,也就是讨个好彩头。所以“二月二”这一天,则成为京城理发店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

“二月二,照房梁”

农历二月二,天气逐渐转暖,民间讲究在这天打扫房舍,清洁卫生,驱逐害虫,故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二月二,熏虫儿”的说法。

老年间人们大多居住在平房里,既有石头砌的墙,也有土坯垒的墙,而地面也都多是土地,比较潮湿,多有害虫滋生、隐藏。每到二月初二这天,家家户户要驱除房屋里的害虫,即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查看有没有蝎子、蜈蚣等。因为“二月二”近临“惊蛰”节气,此时各种昆虫,包括毒虫活动频繁,为了避免毒虫的伤害,人们便开展有驱虫意味的活动。如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土炕等,以避蛇蝎、蚰蜒、老鼠等虫物。

“照房梁”时,还要不停地念叨着:“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二月二,拍簸箕,虱子跳蚤不敢上炕”“二月二,围墙根,蝎子蚰蜒不上身”“二月二日打炕沿,蝎子纳蜒不见面”“二月二日打炕头,蝎子灿蜒全不留”等民谚,此举有益于家庭生活的健康,能防止虫害的发生,由此“二月二”也可谓之老北京的“清洁日”。

“二月二,吃豆豆”

“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寓意风调雨顺,平安健康。吃了各种炒制的豆子,意味着这个年就算过圆满了。人们炒糖豆一般用的是黄豆,还有把玉米和黄豆两样混合炒的。

北京人早年间“二月二”所吃的“豆豆”,多为黄豆。其做法:先准备黄豆,一定要挑那种大小一致无坏损的,先放在水中泡一小时,然后捞出晾干,这样炒的时候不会爆皮儿,也不容易炒糊。准备一个平底锅,烧干后,放入豆子,开小火慢慢翻炒,豆子表面慢慢发黄,搅拌速度要加快。盛出来,在锅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倒入两勺白糖,快速翻炒均匀,撒两茶匙白砂糖,快速翻拌,若糖有融化现象,可离火搅拌,保持糖不融化还均匀裹在豆子上。炒糖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火候,火大的时候会有焦糊味儿,如果炒轻了则没有豆子的脆香。

早年间,“二月二”这几天,京城胡同里还有卖炒豆子的小贩沿街叫卖,有的人家不会炒黄豆,便买些炒制好的“豆豆”吃,以应时应景。

“二月二,吃豆豆”,图的也是一个吉利,寓意祈福纳祥,福气满满。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