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地下长城:张坊宋辽古战道
岫岩陨石坑,斑斓大碗盛乾坤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24年3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下长城:张坊宋辽古战道

 

房山区张坊,北京西南边陲古镇,距市区80公里,北靠十渡,南至涿州,东接石经山,西邻拒马河,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不仅地上有众多名胜,就连地下也不乏古迹,你也许不会想到,在张坊镇张坊村地下就隐藏着一条“地下长城”,它已暗埋在地下一千年,这就是张坊宋辽古战道。

当地村民介绍,发现古战道纯属偶然。上个世纪末,张坊村接连发生了一系列离奇现象,先是在同一片土地上,洪水和野狗会瞬间消失、没了踪影,接着是村民在打井、盖房、修路时,陆继发现了一些神秘的洞穴,这到底暗藏着什么玄机呢?后经村民地下挖掘,他们这才发现了一些古战道遗迹,初步探测它们长约1500米,现已修复了400多米。据文物专家认定,这些古战道为宋辽时期修建,距今已一千年历史,这也是北京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军事性古战道,对研究古代军事、政治、建筑具有很高价值。

从镇楼一层地面进入洞口,下深4米就来到了宋辽古战道,借着灯光,你会发现张坊宋辽古战道简直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不同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冉庄地道、焦庄户地道等,抗战时期的地道一般都在一个村里,不出村,而且比较浅,人在地道里一般不能直立行走,且多是土结构。然而,张坊宋辽古战道是青砖结构,顺砌,上下错缝,顶部为立砖顺砌,下面青砖墁地,它有2米多高,宽度也近2米,3个人可以并排走,这样人在战道里不仅可以很宽松地直立行走,两个人还可以并排跑步前进。

战道内岔道分布,迂回曲折,纵横交错,连通4个城门楼及周边村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在我看来,古战道内俨然是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小社会”,它的边侧有流水槽,墙壁有灯台,顶部有通风孔,地道内还有深水井,战道两侧还有藏兵室、兵器室、指挥室,里面不仅有刀、枪、剑、戟,还有斧、钺、钩、叉等兵器,不仅有桌子、椅子、土炕等生活设施,还有石臼、石磨、水缸等生活物品。

看着战道内悬挂的一块块宣传展板,遥想一千年前,在拒马河边的平原上,一群辽朝军队正骑着马杀向败退的宋朝军队,突然间,一群宋兵凭空出现,又离奇消失,他们灵活运用战道的功用,使得辽兵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战局由此逆转。史料称,宋辽对峙时期,由于古战道具有退能守、进能攻的优良军事性能,曾迫使幽州一带辽军只能专心固守,不敢轻易南下犯宋。那么,这个古战道是哪位宋将修建的呢?有研究人士认为极有可能是北宋名将杨六郎修建的。到了明代,张坊古战道的军事性能进一步得到发挥。明初洪武年间,元朝贵族溃逃蒙古漠北,但时刻伺机反扑,不时南下犯境,古战道又成为明军抗击蒙古鞑子的军事堡垒。

据房山县志记载:“县西南七十里,张坊街北楼三层门南向,高可数丈。下层空,其中甚暗,下有隧道向西北约二里通任家坟,俗传任为阁老。由下层楼上中层半途转折处有一井,相传其井中设有刀山剑树,颠而入,无生理。中塑碧元君像。上层可远眺,上中两层亦通地道。”传说,明代皇亲任阁老重修过这里的镇楼。不幸的是,1940年日寇在张坊建立据点,烧杀抢掠,镇楼在日军侵华战火中被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张坊宋辽古战道内建立了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开设了以“抗日战争与地道战”“解放战争与攻坚战”“抗美援朝与坑道战”为主题的宣传展板,它们贯穿了“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平型关大捷、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攻克石家庄、解放临汾、上甘岭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报效国家,构筑起保卫祖国的新的钢铁长城。

□洪建国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