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筼筜湖,犹如镶嵌在厦门岛中央的一颗绿色明珠,是厦门生态高颜值的金名片。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重度污染,筼筜湖却成了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湖。
1988年3月,一场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的专题会议,为筼筜湖的治理带来转机。30多年来,厦门市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如今,筼筜湖已蝶变成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城市会客厅”。
缘起:“美丽的臭厦门”
作为筼筜湖治理的亲历者之一,81岁的张益河对筼筜湖这些年间的变化如数家珍。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旧称筼筜港,原是一片天然的港湾。20世纪70年代,厦门大规模围海造田,筼筜港由此成为内湖。由于地处城市核心区,筼筜湖周边集聚了上百家工厂,当中不少是污染严重的化工厂。
“那时的筼筜湖,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污水溢流、水体黑臭,蚊蝇滋生、鱼虾绝迹。”张益河说,筼筜湖生态被完全破坏,厦门因此被称为“美丽的臭厦门”。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初,厦门市委已关注到筼筜湖的污染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整治方案,但由于资金等问题,筼筜湖的治理流于零敲碎打,收效甚微。
转机:“筼筜湖治理的春天到了”
转机发生在1988年3月,一场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的专题会议举行。会上,厦门市成立了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明确了“市长亲自抓治湖”“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并创造性地将治湖方略总结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
“1000万投入治理筼筜湖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当时厦门一年基建投入的十分之一。”张益河说,“这次会议开了一个好头,大家都很有信心!筼筜湖治理的春天到了!”
早期参与截污工作的谢天宏表示,环湖周边工业企业全部关停、外迁,修建污水厂和实施环湖截污等工程,通过改造分流污水管和污水泵站以及多处排洪沟沟口,提升湖区水质。
筼筜湖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傅迅毅介绍,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创造出“引潮活水”技术。通过建设西堤闸门和导流堤,利用自然潮差,引西海域海水入湖,搞活水体。
筼筜湖综合治理在3年后初见成效,实现了“湖水基本不臭”的目标。水质变好了,白鹭回来了。1992年,筼筜湖上迎来一场久违的龙舟赛。
“那天,厦门整个城市万人空巷,市民都聚集在筼筜湖两岸;不仅为比赛欢呼,更为筼筜湖的治理成效鼓掌。”张益河回忆道。
蝶变:“城市会客厅”
30多年来,厦门始终坚持20字治湖方针,接续开展五轮筼筜湖综合整治工作,共投入资金约20亿元。
筼筜湖保护中心数据显示,湖区水环境生态改善显著,水体氨氮浓度已由1987年的39.4毫克/升,降低至2022年的0.076毫克/升;湖区累计发现游泳生物63种,浮游植物123种,浮游动物73种,底栖生物14种。
如今,蝶变的筼筜湖已成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是市民休闲健身观景的好去处,还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筼筜湖湖水碧波荡漾,沿岸绿意葱葱。每年湖边的凤凰花开时,灿若云霞,美不胜收。我经常和家人、朋友在筼筜湖周边散步,欣赏美景。”厦门市民李丽英说。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厦门最大的发展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将坚持当年20字方针,持续做好筼筜湖的治理工作,续写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的新篇章。”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