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二〇二三年首都工会十大新闻盘点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4年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〇二三年首都工会十大新闻盘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工会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一年来,在北京市委和全国总工会的坚强领导下,首都各级工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真功出实招,着力做好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维权服务、深化改革等各项工作,首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取得新成效、再上新台阶。盘点一年来的首都工会工作,哪些新闻事件让你难以忘怀?哪些又让你内心触动与深感温暖?本报以盘点首都工会十大新闻的形式,对2023年首都工会工作的大事件进行了梳理——

全市工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新闻回放】

按照北京市委统一部署,北京市总工会作为第一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单位,于2023年4月召开动员部署会。同年9月,召开主题教育总结会议。期间,市总工会坚持把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专项方案,梳理重点工作,下沉督导,以上率下、一体推进主题教育。坚持学深悟透,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组织读书班、集体学习、现场教学、工会论坛、专题讲座。大兴调查研究,强化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深化检视整改,建立重点工作月调度机制,推动解决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健康保障机制等重点问题。2023年9月至今,在总结第一批主题教育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全市基层工会组织已精心组织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相关成果正在竞相涌现。

【评析】

一年来,在北京市委和全国总工会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工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通过主题教育,全市工会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深刻的政治教育、理论熏陶、思想淬炼、精神洗礼,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坚持学做结合、查改贯通、破立并举,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真功、出实招,着力做好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维权服务、深化改革等各项工作,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首都工会系统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

【新闻回放】

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3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北京团代表们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讨论审议中国工会十八大各项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先后两次来到北京团,与代表们共同学习讨论、亲切座谈交流。大会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市各级工会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与学好用好《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摘编》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宣传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进社区、进校园,推动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

【评析】

中国工会十八大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激励着广大职工群众和工会工作者在新征程上团结奋斗。全市各级工会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工会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推动学习贯彻进一步走深走实,落实到工会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实干担当的奋斗姿态,奋力谱写首都工运事业崭新篇章。

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举办

【新闻回放】

47个展区、1200多项职工创新成果重磅亮相;500多名劳模工匠齐聚一堂,其中有85位大国工匠,同台交流碰撞创新火花……2023年7月28日至30日,北京展览馆,以“匠心筑梦· 技能报国”为主题的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启幕。这场盛会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为广大技能人才搭建起了交流互鉴的广阔舞台,以会、展、论坛的形式,全方位展现了广大高技能人才的精神风貌。盛会期间,还对第七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优秀成果予以通报,启动“劳模工匠助企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发布百名巾帼劳模工匠师资库,成立女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盛会的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评析】

在北京市委和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北京市总工会周密组织,使得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论坛期间,“北京工匠创新成果展”成功揭幕,这一展览集中展示了北京市近年来在工匠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突出成就,反映出全市各级工会把培养更多符合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重要内容,大力创新制度机制,深入开展素质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积极搭建技能提升平台,努力促进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培养造就了一批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工匠人才队伍。

京津冀三地工会工作联动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新闻回放】 

2023年8月23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会工作联席会议在天津市召开。会上审议通过《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会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京津冀三地总工会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落实三地党委和全国总工会各项工作部署,从加强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引领、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强化职工维权服务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同时明确了定期会晤、日常联系、业务交流等工作机制。其中,在劳动和技能竞赛方面,分别围绕交通、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以“轨道上的京津冀”“创新京津冀”“美丽京津冀”为主题,于2023年至2025年由三地总工会轮流牵头主办开展相关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2023年10月24日-26日,由北京市总工会牵头,联合天津市总工会、河北省总工会共同组织的“轨道上的京津冀”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北京举办。这是继2023年8月23日召开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会工作联席会议后,三地总工会的重大联手行动。

【评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2023年,北京市总工会主动融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牵头召开京津冀三地工会联席会议,对加强工会工作合作交流、团结带领职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措施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健全三地工会工作联动长效机制,成功举办“轨道上的京津冀”劳动和技能竞赛、“通武廊”职业技能大赛,这些举措是工会组织贯彻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召开政府与同级工会联席会议为服务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新闻回放】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国总工会“推动政府与同级工会联席会议制度规范化常态化发展”的部署要求,2023年12月26日,北京市政府与北京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召开。会议对联席会议制度修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北京市集体合同条例》修改、市“十四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全市各区政府与区总工会联席会议相继召开,围绕职工思想政治引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职工文化阵地建设等重点内容充分沟通,达成诸多共识成果。

【评析】

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是政府与工会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协商解决共同关注的重大事项和问题而召开的专门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项制度有效推动政府与同级工会联席会议规范化常态化发展,更好整合政府资源支持工会开展工作,努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全市层面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对于工会组织在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服务保障首都大事要事、组织职工建功立业、竭诚维护服务职工群众等方面的工作,必将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深入

【新闻回放】

2023年,北京市总工会积极履行牵头抓总职责,推动召开市推进产改协调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健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分类指导机制的意见》《关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带动作用的意见》等文件,并启动“产改”第二批试点。

2023年,在持续推进“产改”方面,各级工会在搭建职工技能提升平台,组织职工参加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举办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安康杯”“工匠杯”“青教赛”等竞赛品牌方面持续发力。同时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参与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

【评析】

近年来,“产改”在京华大地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更加自觉坚定,朝着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方向迈进,用实际行动展现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力量与担当。同时,各级工会着力推进首都工匠学院建设,深入开展首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特色培训项目及公益项目,培养职工匠师65名,在工业机器人、文物数字化等领域培养高技能人才130名。2023年,结合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各级工会组织主动对标对表全国推进产改协调小组工作要求,结合首都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着力在思想引领、建功立业、提升素质、维护权益上下功夫,推动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一步走深走实。

深入开展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

【新闻回放】

2023年12月22日,滴滴网约车平台首次全国范围司机恳谈会在北京召开,签署了《滴滴网约车平台司机权益保障协议》。这是北京市工会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的一个缩影。2023年,北京市总工会着力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印发《北京市总工会深入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推动建立滴滴(北京)网约车司机协商协调机制,在全国首发《快递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管理规范》团体标准。扎实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行动,服务慰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39.2万人次,为近1.8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新建公共区域职工之家119家、户外劳动者暖心驿站1016家,超额完成2023年北京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185个户外劳动者暖心驿站被推树为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

【评析】

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工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更是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的题中之义。近年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北京市开展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党建工作试点。北京市总工会作为市委“两新”工委和市委互联网企业工委成员单位,承担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服务维权任务。为此,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紧紧围绕服务首都发展大局,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抓实“两个专项行动”、推进维权和服务向前一步等,全力实现工会工作和工会组织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两个全覆盖”,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让广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的温暖。

去年新增39万名职工加入工会组织

【新闻回放】

2023年,全市工会全面落实“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要求,超额完成“十百千万”建会入会专项行动目标任务,有力推进124家互联网重点企业建会工作,新建14家货运行业联合工会、41个快递外卖行业联合工会。2023年全市新增工会组织覆盖单位7.19万家,新发展会员39.08万人,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5.61万人。多措并举推进建会入会工作,提升“双沟通”工作规范化水平,推出市级职工沟通会加强引领示范,创新直播、视频等多种形式沟通会,2023年召开职工沟通会1.4万余场、企业沟通会5400场;优化北京工会“i会员”小程序,最大限度方便职工入会。

【评析】

力量来自组织,信念来自引领。工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离不开构建广泛联系、服务职工、团结一致的强大组织体系。2023年,市总工会扎实开展“十百千万”专项行动,持续深化“双沟通”机制,“两新”工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各级工会组织强化职工沟通会平台作用,积极发挥已建会单位的积极性,甄选职工需求度高的维权服务项目,在职工沟通会现场开展专项服务,不断增加对单位和职工的吸引力。目前,“双沟通”已经成为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密切联系职工、企业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实现工会组织全覆盖的有效途径。工会组织的“娘家人”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数字化建设为首都工会工作聚力赋能

【新闻回放】

2023年,北京市总工会研究制定《北京工会加快工会数字化建设工作方案》,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和数字化转型的趋势特征,夯实工会数字化转型的底座基石,推进数字技术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全面实现以数据驱动为主导的数字工会建设。到2025年底,将实现全市工会信息化支撑工会业务工作的整体水平大幅跃升,大数据支持工会科学决策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职工群众数字化智能化全面升级,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数字工会、智慧工会网上工作新形态。

一年来,全市工会积极探索实践,持续提升工会工作和服务职工群众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推进工会大数据平台、12351APP、北京市总工会融媒体中心等信息化建设,大力提升工会服务广大职工群众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工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评析】

如今,工会与互联网碰撞出的火花已燃遍京城。北京市总工会紧紧围绕工会中心工作,增强数字思维,全面推进工会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整体提升工会工作和服务职工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数字工会、智慧工会的建设成果全面推动新时期北京工会高质量发展。全市各级工会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在找准互联网+工会工作的结合点后,创新工会维权服务工作,显著提升了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的即时性、广泛性和精准度,在广大职工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得到显著增强。

“新工体”整体亮相并投入使用

【新闻回放】

2023年4月15日,由北京市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共同主办的“你好,新工体!”新工体整体亮相活动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现场共同启动了“工字钢”装置,标志着新工体正式整体亮相并投入使用。亮相活动前,作为活动重要载体的“工字钢”分为六段分别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六个标志性地点进行巡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还面向大众征集了“青春记忆在工体”话题留言和工体老照片。“工字钢”的精彩呈现,标志着新工体整体华丽亮相,新工体由此开启高质量服务首都职工群众的新篇章。

【评析】

北京工人体育场于1959年8月竣工,是1959年第一届北京十大建筑之一。改造前,工体作为大型体育比赛馆场和演艺活动场地,累计举办了数千场各种体育和文化活动,为推动首都体育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遵循“传统外观、现代场馆”的原则,历时两年多的改造复建,北京工人体育场作为“全国首批、首都首座”的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正式回归。同时,新工体还将以球场为核心,以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和数字空间为载体,创新文体产业消费模式,打造高品质商旅文体综合体,形成首都北京城市地标、文体名片、活力中心,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回到大众生活中。新工体将继续书写辉煌华章,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本报记者 白莹/文 陈艺/供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