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家教园地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味听话的“乖孩子” 真的好吗?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4年1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味听话的“乖孩子” 真的好吗?

邰怡明 绘图
 

在家里一直听父母的话,在学校一直听老师的话,是许多家长评价好孩子的标准之一。让孩子变得“听话”真的是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吗?“乖孩子”的背后会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隐患?一旦“乖孩子”出现逆反怎么办?听听专家和家长的观点吧。

牛女士 国企员工 女儿13岁

不要忽视小情绪 它可能正是孩子叛逆的原因

我女儿从小就很听话,从小学二年级起就一直担任班长,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做事很稳”,把一些班级事务交给她很放心。在家中女儿也是我们的小棉袄,除了数学不好有些偏科,其他方面基本都表现得很好,我们一直认为女儿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今年女儿上初一了,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她的分数不太理想,我在和她沟通时,她竟然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面对女儿突然的叛逆,我和孩子爸爸慌了神。看着孩子一连几天都情绪低落,不愿交谈,我们决定带她出去旅游,一方面让女儿散散心,另一方面希望在轻松的氛围中和她进行沟通。

在出游的路上,女儿无意间说到,上中学后她还想担任班长,但是因为自己数学不好,在竞选中失败了,这让她感觉很沮丧。那天回到家,爸爸因为她没有当选班长还说了她几句。说到这里,女儿眼眶红红的,原来,在我们眼中“听话乖巧”的女儿心里藏着这么多情绪。我赶忙安慰她,成绩不好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当不当班长并不重要,我们当时没有照顾你的情绪,是我们不对,今后,爸爸妈妈会陪着你一起想办法提高成绩,树立信心。女儿听后,阴沉了好几天的小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一个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叛逆,背后一定有具体的原因,这个原因可能在家长眼中只是小事一桩,可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那里就是一件天大的事。身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我们一定要多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不要认为孩子长大了、省事了就放松,找到孩子“叛逆”的真正原因,是更快更有效帮助他们理顺情绪的方法。

王女士 办公室职员 女儿5岁

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上幼儿园了,之前我一直觉得孩子挺活泼开朗的,上了幼儿园之后慢慢地发现孩子有点“弱势”,跟小朋友玩总是迁就别的小朋友,玩具也是小朋友要玩直接从我家孩子手中拿走,我家孩子也不生气,一起玩的时候还总是照顾对方的需求和情绪,我在一旁看着,心里就窝火,咋我家孩子没有一点主见呢?

回到家我问孩子,小朋友拿走玩具,你乐意吗?孩子说:“不乐意”。我说:“那你为什么不跟小朋友直接说‘我还玩呢,等我玩完了你再玩。’”孩子说:“我怕他就不跟我玩了。”说实话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心疼孩子,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但回头想想,成人的世界中也经常遇到这种事情。我平静下来,告诉孩子:既然是好朋友,就要相互尊重,你玩完了之后他接着玩,依然会很开心,是好朋友。如果必须他先玩,那就不是好朋友,你需要重新找好朋友。

从这之后,我就注意提醒孩子多关注自己,注意自己的情绪,凡事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细想孩子这种不敢表达自己想法的行为,可能跟我的教育观念有关,日常生活中,我总是说她为什么总是不听话呢?上学也总是叮嘱“好好听老师的话”,现在想想这种观念可能有问题。我就开始引起注意了,还有就是要多鼓励孩子说话,多听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范女士 教师 女儿16岁

不要硬逼孩子走上其不擅长的赛道

我只有一个女儿,一直对她有很多期待和要求,希望她能圆我上名校的梦想。女儿从小听话,我说什么她就做什么,每天回家都乖乖学习,我很欣慰,在家长中也很有面子。

她上高中后学习状态却起了变化:经常发呆,做功课慢了很多,成绩下降,已经退到班里中下游水平。我找她多次聊天后才知道,她的物理、数学学得很吃力,老怕考砸让我失望,造成心理压力很大,越努力越学不进去。

看着女儿懂事的样子我很难过,平时我对学生会给各种鼓励,主张因材施教,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与专长。她明明喜欢文科,我却逼着她选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理科,这其实不是对孩子好。我告诉孩子,不要再委屈自己,就走自己擅长的赛道,追逐自己的梦想,“妈妈再也不给你施压了”。女儿感动地抱紧我哭了,却是释然的泪水。

北京市教育工会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雷秀雅、符玮

“乖孩子”思想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和想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听到家长和老师要求“好好听话”“做乖孩子”。孩子无条件顺从自己的命令,家长会很满意,自认是教育有方。有时还向他人炫耀“我家孩子从来不敢顶嘴”“我家孩子可乖了”;当孩子偶尔有点小脾气时,家长就会指责“为什么你这么不听话”。实际上,“乖孩子”会遇到不少心理困境,家长要引起重视。

首先,“乖”孩子可能会有“迟来的”叛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与生俱来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想法越来越多,有的可能与家长不一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家长一味压制,让孩子一味服从,会埋下叛逆的种子。

孩子小时候胆子小,对家长的话不敢违背,但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思想提升,他们摸清家长的“底牌”,胆子渐渐大起来,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家长的话就不听了,以此对抗家长的权威,彰显自己已经“长大”。有调查显示,小时候家长管得越严,孩子越听话,青春期时就越叛逆,甚至走向家长期待的反面,许多的时候,其转化成攻击性后家长才后悔莫及。

其次,孩子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所谓的“坏”孩子面对大人批评时,心里早早防御,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很少因为他人责难伤心到自责。只有乖孩子才会在被责骂后选择自我批评和自我惩罚,过于重视他人的评价,容易过于敏感而自我内耗。习惯性成为别人眼中的“乖孩子”,容易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抑郁于他人的负面评价,焦虑于无法获得他人的积极评价。

顺从或服从权威,牺牲自己的个人主见,以迎合大人,从进化角度来讲具有一定的适应价值,但是为了获得他人接纳而丧失自我,必然导致个体人格发展的扭曲和心理健康受损。

第三,孩子习惯性委屈自己,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在“听话”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力量感,可能很乖巧,教育起来得心应手,培养成本更低,教育效果也更明显,投入和产出的性价比高,让大人在孩子教育上更有成就感、获得感。但个体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更多依赖于他人或团体的决定和判断,容易导致“讨好型人格”。

“乖孩子”可能会不敢自我表现和争取机会,在有父母提供爱与物质的年纪,尚可获得老师和家长的奖励与偏爱,但到了需要独当一面、需要竞争、需要鼓起勇气反抗时,孩子早已缺失心理力量,担心这么做他人会不喜欢自己,容易成全他人而委屈自己。

第四,“乖巧”容易磨灭个性,失去选择能动性和创造力。家长习惯用“听话”的标尺约束孩子,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驱动孩子规矩学习和做人,但规范孩子听话的另一面是独立、挑战和批判精神的缺失,导致内在的创新激情和动力被压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愈加期待孩子有思想、有个性、敢创新,不做知识的“搬运工”,最终能成长为学习的“生产者”。

创新素养是孩子未来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硬核”力量,“乖孩子”思想却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将听话奉为圭臬的孩子容易对成人产生依赖,不敢挑战权威,总在模仿和重复大人的行为,会丢弃很多独立判断和抉择的机遇。潜意识里不敢也不会批判,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灌输,面对权威和陈见也不敢质疑,这样的思维惯性既不利于个人产出创新成果,又难以打开发展局面。

本报记者 任洁 张晶 杨琳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