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这片巨型湿地来了一群特殊的守护者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4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片巨型湿地来了一群特殊的守护者
——记北京城市学院汉石桥湿地项目责任规划师团队
责任规划师使用无人机对池鹭生态环境进行研究
刘蕊(左一)和张建甫(右一)、杨易辰在办公室交流湿地规划项目
刘蕊小心翼翼为鸟类做环志
 

“斑嘴鸭、小鸊鷉在水里游嬉”“结对的豆雁在空中飞翔”“成群的苍鹭在浅滩上蹲守”……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教师刘蕊的研究方向并不是动物专业,却对北京常见鸟类如数家珍,原因就在于她担任了北京顺义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责任规划师。从2019年以来,她带领团队持续为汉石桥湿地保护工作贡献着专业智慧……

“组团”为汉石桥湿地保护提供智力服务

刘蕊现为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城市规划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2019年,北京市规资委开始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北京城市学院申报了其中三个片区项目,喜欢思考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刘蕊报了名,开启了与湿地保护的缘分。

责任规划师是由政府选聘的独立第三方人员,为责任范围内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做好政策的上传下达、规划咨询,并征集公众意见,开展宣传解读,用专业能力助力政府做好城市规划建设,更好地满足居民对宜居生活的期待,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很大,达到1900公顷,与普通的湿地公园不同,它不是以公园的活动服务为主,而是要保证沼泽湿地处于比较恒定的生态环境系统中,保持鸟类和其他物种不变的自然生态习惯,避免大量的人为干预,平衡好供居民活动的开放区域和保护区域的关系。”刘蕊介绍。

目前,参与汉石桥湿地保护的责任规划师团队有8人,来自北京城市学院不同专业,总负责人为副校长温宗勇教授。大家倾力合作,保持着每周去一趟汉石桥湿地的频率,为属地区域做好规划咨询服务。

汉石桥湿地需要持续观察自然生态的健康状况,刘蕊就带领团队每周“巡诊”,连寒暑假都不休息。针对这片区域的水资源保障、水体质量、鸟类生活环境提升等问题,他们进行了较为专业化的研究,为妥善处理污水处理厂扩容和湿地周边水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供咨询意见。

汉石桥西南面的牌楼村有几片鱼塘,近期计划纳入10公顷的湿地恢复工程。鱼塘原来只是一个水坑,边上光秃秃的,这个工程需要责任规划师根据地形特点建议增加植物种量,以构建生态微环境,让鱼塘逐步过渡到湿地状态。

当湿地出现树木倒伏状况时,除了因安全原因进行修整清理以外,责任规划师会建议不用特别处理倒伏的树木,让其自然地呆在原地,展现植物生命从生长到衰落的演变过程。

同时,团队通过学校数字采集实验室配备的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利用大数据开展资源调查和空间调查,进行湿地自然保护地“体检”,建立了由6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湿地体检指标体系。有了这些指标,就能更好地倾听自然的声音,推动湿地空间的有效利用,促进北京生物多样性发展。

2022年,他们参与制定的《北京市汉石桥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0)》通过专家评审,为湿地制定了未来建设目标。

从陌生到熟悉,对汉石桥常见鸟类如数家珍

鸟类环志工作是湿地保护项目的重要一环。环志指的是为候鸟戴上金属或塑料环形标志,上面刻有国名、单位、编码等标记,然后放归野外,用做研究候鸟迁徙规律、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依据。

“ 小鹀栗纹的羽衣非常可爱,腹部雪白一样的颜色。我们做环志时特别舍不得抓它,就怕它一扑腾掉一身毛”“普通翠鸟是汉石桥湿地的鸟类明星,有点胖墩墩”“苍鹰怕热,到了夏天就往内蒙古飞,等到秋天再飞回来”……说起环志趣事,刘蕊的眼睛发亮,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环志一般在春天和秋天进行,鸟类观测则贯穿全年,参与者不仅有汉石桥湿地管理中心和顺义区湿地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责任规划师团队,还有社会报名的爱鸟志愿者。给鸟套脚环的工作由经过环志认证的老师负责,他们小心翼翼操作,以鸟类的安全为先,套好后马上放飞,尽量避免惊吓到鸟类。“如果不开展环志,我们就无法了解鸟类的生存环境,进行有效保护,所以这项工作非常重要。”

虽然汉石桥湿地整体风貌变化不大,但刘蕊欣喜地发现前来栖息的鸟类种群和数量越来越多。汉石桥早在2005年开始建设管理中心,那时候鸟类只是过客,扎根筑巢的极少。2019年以后,大量池鹭开始在汉石桥核心岛筑巢,说明它们已经习惯了在这里繁殖,这是很重要的鸟类生活环境改善点。此后责任规划师团队每年冬天前来观测时,都会发现池鹭的筑巢量越来越大。

2023年夏季,他们用长焦相机观察到一大片鸬鹚停在树梢上,这种鸟类在北京地界,尤其是近郊区很少成批出现,这说明汉石桥的生态稳定没有干扰,鸟类第一年来了感觉很安全,第二年就敢再来,会持续把这里当做它们栖息逗留的环境空间。

常年的湿地观测工作难免遇到意外。在2022年冬天的一次活动中,大家前往核心岛观测鸟类筑巢情况,完成打点任务后要通过湖面上岸,因为冰面没有冻瓷实,团队成员杨易辰老师一脚踩空,踏破冰面踩入水中,所有人都被吓了一跳。尽管湖水不深,他也湿透了裤腿,北风一吹倍感寒冷。当天他们发现了鸟类新的筑巢点,所以小意外没有影响到他的情绪,大家都非常兴奋,觉得一天下来收获多多,没有白白受冻,回到学校后他才换下湿衣。

汉石桥湿地鸟类众多,多到什么程度?责任规划师团队在2023年3月的观测中数出40种1013只鸟,他们配合汉石桥湿地管理中心生态环境科把全年13次观测做成曲线图,鸟类的迁徙和栖息规律在图中一目了然。

对于每个月的鸟类观测活动,责任规划师团队师生几乎全过程参与,通过翻阅资料和向专家请教等方式,刘蕊对汉石桥的鸟类从陌生到熟悉,如今已对几十种常见鸟类如数家珍。“我在2019年第一次去汉石桥湿地时看到的场景,和现在变化不大,这说明湿地保护实现了预期目标,一直保持着让生物熟悉的生态环境。”刘蕊欣慰地说。

通过湿地调研,让科研反哺于教学

和刘蕊兴趣相投,责任规划师团队成员都特别喜欢自然环境内容,他们结合研究方向在湿地工作基础上展开研究,通过了解鸟类、水质、植物等生存空间,深入探索保护区域的科学划定范围,提出一些支持自然和生物保护的建议,也在无形中拓展了专业范畴,让科研反哺于教学。

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副主任、植物学专家张建甫在做湿地恢复规划项目时,会带着学生对湿地周边被划入保护区的环境进行调研,观察鸟类爱吃的植物品种,如果数量不足,就向汉石桥管理方提出适当增加相应植物品种的建议。她还会和学校做水环境研究的老师合作,共同观测湿地植物对水域的净化作用,促进芦苇等湿地植物适时修建,让植株长得更好。

“有了调研的经历,现在我上课再讲述相关理论,学生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觉得知识点不再停留在纸面上,而是离自己很近,对专业参与生态保护、推动城市规划发展的功能有了更深入认识。”张建甫感慨。

在张建甫的指导下,她的几个学生组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研究主题就是湿地保护,把调研经历结合理论知识形成创新课题,最后入选国家级训练项目。

参与了三年责任规划师工作后,城乡规划专业的杨易辰发现自己对专业的理解更加深刻。“责任规划需要依托于湿地承载的鸟类环境或空间去做方案,因地制宜,重心不在于提升湿地的人居环境上,也不需要做多好看的经济指标,而是要更好地展现生态多样性,成为城市或者城市近郊的‘绿心’,为环境承载提供更好的生态状态。”

在多年合作中,北京城市学院责任规划师团队与汉石桥湿地管理方建立了信任而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责任规划师团队。在北京市妇联评选的2023年三季度巾帼志愿服务光荣榜上,刘蕊也作为唯一的高校女性志愿者荣登榜单。

微光成炬,筑梦前行,他们的共同意愿就是让北京这座大城的生态变得更美好。

(本版部分照片为采访对象提供)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