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丰台区打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组合拳”
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将建低碳产业园
城市建设者有了七彩的“家”
西城青少年少年宫里感受节气文化之美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年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丰台区打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组合拳”

 

近日,记者从丰台教育发展理事会2024年工作会上获悉,丰台区将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打破教师行业“铁饭碗”观念。同时扩大集团办学自主权,鼓励教育集团内部探索贯通式培养、特殊人才培养、访学游学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

解决困扰几十年的“小土豆”学校问题

2023年,丰台区以实施基础教育“强基工程”为引领,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全区以街镇行政区划为基础建立13个学区,将35所小规模学校就近整合成170个教学管理单元,彻底解决困扰丰台教育发展几十年的“小土豆”学校问题,“每个街镇都有优质学校”的框架基本搭建完成。

丰台区教委主任杨晓辉介绍,为应对人口生育高峰和生育政策调整叠加影响,丰台区科学应对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提升学位供给水平,2023年新增中小学学位4000个;通过接收小区新建配套园、优化学前学位配置等方式,扩增幼儿园普惠性学位1920个、托育学位660个。建成十一学校中堂实验学校,推进第五实验学校科技园校区、十一学校丰台中学、十中晓月苑校区等优质学校建设。

2024年,丰台区将继续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强基工程”,持续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布局调整工作,加快推进学校基本建设,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构建丰台教育高质量发展布局。

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会上解读了《关于推进丰台区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提出坚持“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原则,动态调整各学校编制,推动编制资源向中小学倾斜,优先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编制需求。

据了解,丰台区2023年启动学校副校级和中层干部聘任制改革,以刚性制度推进干部老龄化问题解决,并盘活现有编制资源,统筹协调事业单位编制50个充实到教育系统“编制周转池”。2024年,丰台区将积极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落地,科学统筹编制、岗位、职称等资源,完善教师招聘、奖惩、考核奖励等机制,加大教师交流轮岗、跨校任教工作力度。

在建立岗位统筹机制方面,丰台区教委在核定的岗位总量内将利用岗位区级统筹指标,解决学校因交流轮岗等因素带来的岗位超聘问题,推动教师群体“应交流尽交流”,不再使岗位设置成为高水平教师交流的障碍。

《措施》提出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聘用合同管理,进一步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校内岗位竞聘机制。符合延迟退休政策的55岁女教师,每周课时需达到满课时量,并服从学校教育教学岗位安排,如未达到上述标准将降低一级或两级岗位聘用。区教委还将进一步探索在集团内不同法人单位间实行岗位竞聘制度,进一步提高人岗匹配度,激发人力资源使用效益。该区也鼓励集团牵头校每年借编增加招聘指标,形成“人才蓄水池”,建立完善招聘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的“绿色通道”。

《措施》还提出要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考核结果运用,对于教师聘期内年度考核不合格的,聘期结束后学校可不再续聘,或降低岗位等级、调整岗位聘用。对于不服从组织安排或者安排到新岗位后年度考核仍不合格的,学校可按规定程序解除聘用合同。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不合格或逾期不注册的人员,不得再从事教学工作岗位。

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 缩小校际差距

目前,丰台区教育集团数量覆盖全区124处校址,公办中小学集团占总校址数的61%(不含幼儿园),73108名中小学生在集团办学中获益,占全部学生的72%(不含幼儿园)。

据了解,丰台区将在基础教育“强基工程”的带动下,依托集团化办学改革,探索集团治理、课程教学、 学生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模式,扩大优质资源供给,缩小校际间、区域间办学差距,推动丰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杨晓辉表示,2024年,丰台区将推进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的实施,加快集团成员校的融合发展,促进集团规模办学和人才贯通培养效果的显现,全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具体措施包括支持以优质高中为引领,带动一定数量的初中和小学组建教育集团,根据区域教育发展需要可动态调整集团规模和成员校。凡新建学校均纳入教育集团管理。

提高教育品质方面,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丰台区将建设具有集团特色的优质课程开发、共享、配送机制,形成集团课程体系。开展好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提供典型示范。人才培养方面,要建立更加包容、高效、贯通的发现、发展、培养途径与机制,坚持“一校一案”,鼓励教育集团内部探索贯通式培养、特殊人才培养、访学游学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

□本报记者 任洁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