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优美的什刹海,毗邻北京城中轴线,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的神韵,被誉为“北方水乡”。它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故有“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之说。那什刹海因何得名?又有哪些亮丽的景致?历代文人为何如此钟情什刹海?今天就说说什刹海那些鲜为人知的掌故。
“什刹海”到底因何得名
什刹海由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组成,与“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
据《什刹海志》记载:什刹海最初见于记载的名称叫做积水潭,或称海子,原是高梁河上比较宽阔的一带河身,而高梁河在两汉时期又曾是永定河的古道。三国时魏国征北将军刘靖驻守蓟城,“登梁山以观源流,相湿水以度形势”,后委派干将丁鸿率领千名军士,修戾陵堰,导高梁河,开车箱渠,引水灌溉万顷农田,水系于此洼地积聚成潭,终成汪汪一湖。元初时任元都水监的郭守敬,引龙泉山白浮泉之水,导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汇入积水潭,使其水势更为丰沛。
什刹海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金代其地处中都东北部,称白莲潭,元代有积水潭、海子、西海子、玄武池等名称,明代有积水潭、什刹海、西湖、北海子、西涯等名称,清代什刹海之名沿袭。
有关“什刹海”这一地名的来历,众说纷纭。
一说什刹海因周边有“九庵一庙”十座古刹,故称“十刹海”,后来叫白了,叫成了“什刹海”。清代《退庵笔记》云:“元明之际,在什刹海附近,曾建有万善寺、广善寺、三圣庵、海会庵、净海寺、心华寺、慈恩寺、金刚寺、龙华寺、广化寺,故名什刹海。”
二说什刹海周边曾有十条街巷,形成十个岔道,故称“十岔海”,后演化而为“什刹海”。其实什刹海周边的街巷远不止十条,此“十岔”当为虚指。
三说明代豪富沈万三曾在这里藏了十窖银子,被挖出后,留下一些大坑,积水之后成了湖泊,被称为“十窖海”,后来演化为“什刹海”。
四说“什刹海”因旁边有什刹海寺而得名。什刹海寺在后海西岸段家胡同内,为明代所建,清顺治六年(1649年)和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修,又名什刹海庵、什刹海庙、十岔庙,后来谐音为“什刹海”。在佛教中,“海”比喻真理广阔无边,“十”并非实际数字,而是近似于“十善”“十恶”,表示众多,众多刹那则成海,颇有玄机之意味。北京史地学家侯仁之先生所题什刹海碑记云:“湖滨梵宇树立,旧有佛寺曰十刹海,寓意佛法如海。今寺宇虽废,而十刹海作为湖泊名称,却已屡见记载。或谐音写作什刹海,又口碑相传已相沿成习。”
什刹海因何曾称“西涯”
什刹海曾有“西涯之海”之称。所谓“西涯”,指什刹海西北角玉河水围之地,处于什刹海的核心地带。因明代文学家李东阳自小在什刹海边一个叫西涯的地方长大,并写下《西涯杂咏十二首》,吟咏这一带的景色,故此“西涯”便成了什刹海的代称。清代文人吴长元称“今鼓楼斜街沿湖一带当即始西涯也。”
李东阳为明代重臣,号西涯,生于此地,并度过很多岁月,不管迁徙何处始终对自己在什刹海边的生活一往情深,称之为“西涯胜地”。《西涯杂咏十二首》是其一生诗作中咏怀西涯的代表作。谓之“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几多闲岁月。何日梦魂忘此地,旧时风景属谁家。林亭路僻多生草,浦树秋深尚带花。”
“西涯八景”,也称“什刹海八景”,是旧时什刹海周边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八处景观。即“银锭观山”“响闸烟云”“柳堤春晓”“谯楼更鼓”“西涯晚景”“景山松雪”“白塔晴云”“湖心赏月”。
“银锭观山”:“银锭”即银锭桥,位于什刹海前海和后海分界处,始建于明正统年间,为南北单孔微拱石桥。据说早年间的银锭桥不是石头造的,而是单孔木制拱形桥,造型犹如一个倒置的银锭。每当红日衔山、晚霞洗彩时分,站在桥上远眺西山群峰,层峦叠嶂,历历在目。
“响闸烟云”:旧时什刹海一带是水乡泽国,沟渠纵横,桥梁众多,石桥、板桥、拱桥各擅奇妙,而控制水流的水闸仅有一处,即位于什刹海前海西岸,水流落差较大。玉河之水流到此处跌入什刹前海并有瀑声,伴有水雾。尤其是在夏季雨霾之时,水雾飘摇,犹若烟云,瀑声震震,犹若雷鸣。旧时内城仅有此处水闸能观瀑景,常引得游人驻足观望。
“柳堤春晓”:什刹海前海的堤岸曾经广植柳树,春季微风轻拂水面碧波涟涟,环海的垂柳婀娜轻舞,绽苞新芽。柳叶呈鹅黄绿,配近处的碧水,远处的红墙灰顶的钟鼓楼,错落有致,相互衬托,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
“谯楼更鼓”:谯楼即鼓楼,建于元代又称齐政楼,是元大都城中的标志性建筑。从元朝至清朝均以击鼓定更,撞钟报时为度。“谯楼更鼓”指夜晚聆听鼓楼击鼓打更的声音。旧时的北京,每天夜晚都能听到鼓楼的更鼓与钟楼的钟声。
“西涯晚景”:每当夕阳斜下,金色的余晖映照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栖息在树冠之上的乌鸦成群结队倾巢而出,时而围绕着钟鼓楼上下盘旋,时而飞临“海子”上空的舳舻间飞舞,甚为壮观。
“景山松雪”:景山位于什刹海东南,林木茂密,种植最多的为松树和柏树,每到冬季下雪的时候,景山上下银装素裹,松柏上都落下厚厚的、毛茸茸的白雪,像是披上了一层绒毯,景色异常壮观。
“白塔晴云”:白塔位于北海琼岛之巅,每当清晨,金色的朝阳首先映照在白塔之上,黄昏时节,白塔又沐浴在夕阳的彩霞当中。秋高气爽的季节,蓝天如洗,白云飘动,映在晴空白云之中的白塔显得更加壮观巍峨。
“湖心赏月”:什刹前海湖心岛有观月亭,亭中原来有一块鸡狮石,是观荷赏月的好去处。每到月圆之夜,明亮的月光倒映在水中,风送荷香,水波不惊。站在湖心岛观月亭中,颇有把酒临风之感,而中秋之夜是湖心赏月的最佳时机。
历代文人为何都钟情什刹海
什刹海四季风光绮丽,尤其以盛夏景色最胜,古往今来成为旅游胜地。自元代以来,许多文人雅士为之赋诗,或写史、或记景、或赞咏、或抒情,意境优美、兴致盎然。
元代翰林编修黄清老赋《海子上有期》诗:“金堤晴日共鸣镳,倾盖松阴待早朝。数尽荷花数荷叶,碧云移过水东桥。”京兆人(陕西西安)李材寻游大都时至什刹海,但见景色秀丽,即兴赋《海子上即事》:“驰道尘香逐玉珂,彤楼花暗弄云和。光风已转瀛洲草,细雨微添太液波。月榭管弦鸣曙早,水亭帘幕受寒多。少年勿动伤春感,唤取青娥对酒歌。”集贤阁学士宋本将什刹海的景致描绘得如画卷一般:“渡桥西望似江乡,隔岸楼台罨(yǎn)画妆。十顷玻瓈(璃)秋影碧,照人骑马入宫墙。”
明代成化年进士、礼部侍郎程敏政颇好游历,多次寻游什刹海,其赋诗曰:“十里城阴路,西湖一派分。秋晴沙岸尾,时见白鸥群。”金秋之时,但见白鸥飞临西湖(今什刹海),一幅颇有动感的画面。嘉靖年进士、国子监丞范言寻至什刹海畔的海印寺,眺望一派水色,即兴赋诗:“寻芳偶到慈恩寺,石榻山僧入定时。独上镜光开晚阁,坐看云气动春池。”而正德年进士、大理寺评事常伦寻游什刹海时,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致:“海子明人眼,蒹葭(jiānjiā)十里秋。西风摇雉榘(zhìjǔ),晴日丽妆楼。柳径斜通马,荷丛暗度舟。东邻如可问,早晚卜清幽。”颇富意境之感。嘉靖年进士、南京监察御史黄正色春游什刹海时,赋《春日过银锭桥》诗:“远水未成白,长条复新黄。鳞鳞鱼岸出,唶唶鸟林翔。寒去身犹褐,春将野可觞(shāng)。客行冗似昨,又向一年芳。”诗人笔下的银锭桥春日,远水绿波,柳条嫩黄,鱼游水岸,鸟飞林间,寒气已经退去,正是踏青醵(jù)饮时节。最为离家客行者,有感叹时光荏苒,又迎华月芳年。
清代康熙年礼部尚书、文学家宋荦(luò)诗曰:“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乾隆帝曾巡幸什刹海,并赋诗多首,有诗曰:“积水苍池蓄众流,节宣形胜巩皇州。疏淤导顺植桃柳,三里长溪可进舟。一座湖亭倚大堤,两边水自别高低。片时济胜浮烟肪,春树人家望转迷。”什刹海畔的恭王府曾为乾隆帝赐予宠臣和珅的宅院,同时作为乾隆十女固伦和孝公主与驸马丰绅殷德的居所。丰绅殷德也十分钟情什刹海的景色,并赋诗:“半池鸭绿水,几阵柳丝风。缓步寻芳径,疑与桃源通。啼莺断还续,人在画图中。”诗句简洁、明快,颇富意境。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