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市民可来此徜徉于城市绿心自然之美,欣赏建筑之美、感受文化之美,充分体验这座未来之城的绿色科技人文荟萃和古今同辉。
北京城市图书馆:
科技赋能城市智慧图书馆
北京城市图书馆又称“森林书苑”,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藏书能力达800万册,阅览坐席约2400个。图书馆建设少年儿童馆、非遗文献馆、古籍文献馆、艺术文献馆4个特色资源主题馆,以及元宇宙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休闲服务区、文化交流区等多元服务空间,打造出世界最大的图书馆阅览室。
步入其中,中国传统的“赤印”意象和新型公共空间设计完美结合,超高通透的玻璃幕墙让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馆内两座书山宏大绵延,兼具大空间与小场景,打造“临山间 于树下 勤阅览”的阅读雅韵。
作为“以人为中心”的新一代智慧图书馆,北京城市图书馆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构建更加立体的用户画像,为读者推荐合适的图书与活动,从“人找书”转化为“书找人”;提供座席、文献、设备、活动等全要素预约入口,方便读者规划行程,实现“一览资源,一键预约”;建设国内单体藏书量最大的智能书库,可存放715万册图书,15分钟内可精准定位取书,并由机器人配送至库本阅览区;打造初代元宇宙图书馆,读者穿行线上的平行世界,可体验、参与线下馆内的展览、活动,也可与线上世界的读者、馆员、专家交流互动,尽情探索知识的无垠边界。
据悉,北京城市图书馆将在全市率先提供免押金办证服务,开通覆盖京津冀三地读者的“送书到家”网借服务,全面启动“摇篮书香计划”,提供1000种“终身阅读书单”纸电一体免费阅读资源。同时,以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人文社科、艺术鉴赏、城市生活为选题领域,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每年开展1000场以上活动,让阅读和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北京艺术中心:
300场演出感受“艺术+科技”魅力
北京艺术中心位于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畔,因形似古粮仓的独特设计,被誉为“文化粮仓”。其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由三座独立的建筑体组成,包括4个室内剧场,分别是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和1个户外露天剧场。其中,歌剧院拥有国内最大、功能最全的沉浸式扩声系统;葡萄园式音乐厅拥有镇厅之宝“法式浪漫派”管风琴;汇聚8K、5G、AR、VR、全景声等,观众可以感受到“艺术+科技”最新应用成果。
北京艺术中心精心为广大观众打造亲民为民惠民的艺术殿堂,2024年计划安排300场演出,举办300场艺术活动。其中既有话剧《林则徐》《玩偶之家》、舞剧《杨家岭的春天》等能彰显艺术品质及大剧院属性的自制剧目,也有英国爱乐乐团等国内外优秀演出团体登台。同时,还会邀请知名音乐人、爵士名家等,共同呈现多种类型的跨界融合演出。
未来,北京艺术中心将以“艺术节”作为活动组织的基本形态,整合剧场演出、艺术活动、空间经营等内容,陆续策划推出运河国际艺术节、音乐剧艺术节、森林音乐节等国际艺术节,以及更多演出品类的主题艺术周单元。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四大类型展陈展现人、水、城和谐之美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像“船”,展陈大楼屋顶造型像“帆”,两座建筑间有一条长约270米、宽约20米的休闲水街。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9.97万平方米,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保修复、收藏保管等功能于一体。
开馆之际,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推出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专题展“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临时展“北京画院藏花鸟画精品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在展陈大楼两个公共艺术平台展区陈列已故旅美雕塑艺术家王维力先生的9件雕塑作品以及来自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的38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作品及相关文物。四大类型展陈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展现和谐之美。同时,观众还可以参观“石刻园林展示区”“博物馆防震科普展”等。开馆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还推出了“运河之声”曲艺秀、“运河之星”创意汇、“运河有戏”演艺周、“运河有约”惠民月四大主题活动。
随着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大运河文化、老字号传承、非遗文化、通州地域文化与民族团结等五大主题社教活动也将陆续开启,主要面向儿童、亲子、成人等多种受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展现北京历史风貌。
2024年,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陆续推出“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颜色釉瓷器展”“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等展览,举办大运河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陆续向公众开放4D影厅、可视化库房等展示空间。
□本报记者 盛丽 曹立栋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