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匠心巧手“掐”出0.1毫米银丝
让职工在极寒天气下感受工会浓浓暖意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12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匠心巧手“掐”出0.1毫米银丝
——记北京德龙玉洁商贸有限公司花丝车间高级技师刘德军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这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手工艺——花丝镶嵌的高度赞美。花丝镶嵌又名细金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是通过编织焊接细金属丝制作首饰的一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古时皇家饰品制作。

30多年来,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刘德军一直传承发展这项技艺,他的“花丝镶嵌金银细工工艺”在2016年被昌平区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德龙玉洁商贸有限公司,探访被誉为“燕京八绝”之首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0.1毫米细丝编织国礼经典

刘德军所在的花丝镶嵌工厂位于昌平区流村镇高崖口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走进工厂,拉丝、镶嵌等车间的工人正在各自忙碌着。

见到刘德军后,他向记者展示了花丝镶嵌的搓丝技艺。只见他从工作桌上抽出两根银丝,随后轻轻将其拧在一起,并放置在搓活板上用板子不停地来回搓磨。手中的两根直径仅0.1毫米的银丝在搓活板的摩擦下间隙不断缩小,直至紧紧缠绕在一起……

0.1毫米银丝是刘德军“掐”出的最细材料,也是花丝镶嵌技艺目前能够达到的最细花丝直径。“我们将两股以上搓成的丝称之为花丝。”刘德军说,花丝镶嵌工艺特别耗时,一件作品往往按月计时,有的甚至要按年计时。

据刘德军介绍,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手工技艺,也是“燕京八绝”之一。北京的花丝镶嵌最早出现在商晚期,距今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为“花丝”和“镶嵌”两种技艺的结合,集花丝、錾刻、镶嵌等工艺为一体。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嵌以珍珠、宝石。

刘德军给记者展示了一件国礼——花丝手包,手包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还交叉编织着几朵牡丹花,精致至极。刘德军告诉记者,这件手包抛弃了常见装饰繁复、琐碎的特点,而是用简洁的形式呈现“花丝镶嵌”的工艺特征,素雅的风格恰好契合了当代的审美风向。“这件手包纯人工制作,一个人做的话,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好。”刘德军说。

一克黄金拔出3000米长度

古时,花丝镶嵌是皇家荣耀的重要象征,定陵出土的明代金翼善冠便是花丝镶嵌的代表作之一。刘德军告诉记者,这顶金冠重826克,由518根直径0.2厘米的金丝编织而成,孔眼匀称,外表光亮,没有任何接头痕迹,采用传统的掐丝、纍丝、码丝、焊接等方法,工艺技巧登峰造极,充分反映宫廷绝技花丝镶嵌的高超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对花丝镶嵌行业进行了抢救,恢复生产,授予毕尚斌、翟德寿、张广和三人“老艺人”称号,并鼓励他们带徒。王树文、程淑美就是“老艺人”培养出来的新中国第二代花丝镶嵌行业里的代表性人物。这些新的传承人的出现,使花丝镶嵌工艺达到了又一个兴盛时期。

刘德军正是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王树文,接触花丝镶嵌已有30余年的时间。通过大师传承和自身的努力,刘德军的水平不断提高。

花丝镶嵌使用的细丝能细到什么程度?刘德军说,按照最细的金丝来拔,一克黄金能够拔出3000米的长度。而拔丝、搓丝、编小辫这些基本功,都是难点所在。“如果太用力就会断,如果不用力,就不够细,力度没有一年半载是掌握不了的。”刘德军告诉记者,他刚开始学习这门手艺的时候,为了掌握技艺必须反复练习,往往一坐就是一天。

刘德军认为,花丝镶嵌具有无法被机器取代的“核心技术”,“要将花丝不留痕地焊上首饰或器物,只能通过人工方式一边把丝放在火上烤,一边用嘴将温度较高的外焰吹向细丝接口处,让花丝从饰品上‘生长’出来。一旦火候掌握不好,焊接时产品就会瞬间变成废品。”刘德军说,“我就是喜欢这项技艺,每当做出一件成品,我都非常有成就感。”

要传承更要创新

刘德军的工厂虽然不大,但是关于花丝镶嵌步骤的工序一个也不少,工人们掐丝、焊接、染色有条不紊,首饰、手包、摆件、耳饰……一件件制作技艺精湛、器物造型优美的金银制品让人目不暇接。

刘德军告诉记者,工厂刚成立时,生意很火爆,每月拥有几万件的成交量,但如今,生意却日渐冷清。作为非遗传承人,为了保护、传承好花丝镶嵌制作工艺,刘德军一直在努力坚持。他坚信,花丝镶嵌工艺的没落,并非因为这门工艺本身不好。凭借着这份笃定,刘德军在学习花丝镶嵌工艺的同时,也想让更多人认识这门传统手工艺。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下去。“老北京现在会做这门技艺的不超过50人。”随着年龄增长,刘德军逐渐意识到一种责任感,“花丝镶嵌非常精致美丽,制作起来需要很大的耐心。”刘德军说,自己带了一批又一批徒弟,但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喜欢安静待着,所以传承也出现了困难。”

从业30余年,刘德军始终没有停下创新和融合的脚步。创新产品、融合技艺,在他的带动下,这个工厂花丝镶嵌工艺产品目前已达千余种。在刘德军看来,花丝镶嵌工艺只有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实现经久不衰,所以,现在工厂里的很多作品都是小摆件、手包、耳饰、胸针等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饰品。

如果说,老北京仅存的花丝镶嵌工艺手艺人们是一粒种子,刘德军希望,能借助各方力量,在这粒种子的基础上,种出一片树林。“喜欢学的人多来学一点,多知道一点,这门手艺就能接上了。”刘德军说。此时,在这些图纸上、焊枪下、操作台上,一根根如头发般纤细的金丝正在旋转、缠绕、拉扯,为一个光辉的未来延展着,似乎预示着这门传统技艺在一代代匠人的累积添附、推陈出新下走向新生。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向凌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