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视窗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将鲟鱼繁育成百姓美食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12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鲟鱼繁育成百姓美食

胡红霞和她的育种研究团队
通过专业设备能够更细致地观察鲟鱼
鱼房内饲养着不少小型鱼类用来实验研究
胡红霞与团队研究员查看鱼房内鲟鱼生长情况
小型鱼类生长速度快,适合用于实验研究
 

素有“活化石”“软黄金”之称的鲟鱼,被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可经过20多年的繁育,它已“脱危”,并成为北京百姓餐桌上的美食。

在今年9月举办的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首届水产种业专业论坛”上,发布了北京市鲟鱼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联合攻关项目取得的四项阶段性成果,尤其是第一项成果——杂交鲟“京龙1号”,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新品种审定,标志着我国作为食用鱼的鲟鱼品种实现了零的突破。而取得这些成果的,正是由胡红霞率领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生物技术与育种研究团队。

胡红霞始终认为:“只有开发鲟鱼人工繁养殖技术,促进鲟鱼合法的商品化产业发展,才是对这一物种的最有效保护方式。”可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才进行鲟鱼的商品化养殖,当时的苗种主要依靠国外进口。

自2001年开始,胡红霞带领团队以生长性状作为选育目标;2005年首次使用剖腹产手术取卵,突破了鲟鱼规模化人工繁殖;之后结合人工养殖鲟鱼繁殖生理学的研究,不断完善鲟鱼反季节人工繁殖技术,最终实现一年四季订单式鲟鱼苗种生产,彻底摆脱我国鲟鱼产业苗种依靠进口的“卡脖子”限制。尤其是通过人工杂交获得的杂交一代——杂交鲟“京龙1号”,成为北京市第一个自主选育的国审水产新品种,也是国内外第一个人工选育的肉用鲟鱼新品种,基本实现了我国鲟鱼养殖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

提起自己的从业经历,胡红霞说:“26年来,我都在养鲟鱼。我觉得,这是挺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而做农业科研因为与民生相关,更能实现自身价值,更让你有满足感。所以,我希望那些选择了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青年,别怕苦,要坚持下去。”

□本报记者 崔欣/文 彭程/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