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王元东一直专注于培育优良玉米品种。寒暑交替间南来北往,田间地头里不断创新,王元东脚踏实地,一步步追赶玉米育种世界先进水平,把更多高产优质抗逆品种送到老百姓手中,让他们用起来放心、舒心。
“玉米被称作‘饲料之王’,传统玉米生产几乎全部依赖劳动力。”在农村长大的王元东深知农民劳作的辛苦。“玉米机械化种植生产是大势所趋,要想实现机械直接收获籽粒,就要有早熟、抗倒、耐密和籽粒脱水速度快的玉米种子。”基于这些需求,王元东带领团队利用微效基因富集技术改良创新国内地方种质黄改系,并与先进X群种质自交系杂交组配,培育出了适合籽粒直收的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该品种实现了在高温热害严重发生条件下,夏播机收籽粒亩产800公斤以上的目标。
王元东认为,玉米育种工作需要持之以恒。选育出的良种需要不断满足玉米生产环境和需求的变化。因此,王元东继续在X群种质上发力探索,先后组配出MC121、京科999、现代959、荃科789、京科265等品种,这些品种株型更加紧凑、耐密抗倒。其中,MC121和京科999两个品种分别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成长型品种和苗头型品种。
“目前,玉米研究所的育种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未来,希望继续将玉米研究所的科研优势与种子企业的市场推广优势结合起来,把优质的玉米种子送到更多老百姓手中。”王元东说。
□本报记者 付少玮/文 彭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