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通惠河闸口见证着大运河漕运文化的繁盛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12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惠河闸口见证着大运河漕运文化的繁盛

 

这些年,出于对通惠河的热爱,我前后数十次来到这条河流经过的地方探访。尤其是那些在北京市民心中念念不忘的通惠河闸口,吸引我走进了大运河漕运文化鼎盛时期的历史深处。通过几个重要的闸口解读通惠河,有许多出人意料的美景和历史故事。如果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那么通惠河就是北京的功勋河。它将大运河和北京城“无缝衔接”,它的出现,带动了北京的历史性大发展。

通惠河为什么要设置24道闸口

据《元史·河渠志》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忽必烈听从都水监郭守敬的建议,兴工开凿从大都到通州的运河。至元三十年(1293年)工程结束,可以说,这条人工河也是被当时“水患”逼出来的一条河。

它的开凿打通了通州到元大都的最后40里。解决了运输效率低下的问题。漕运最多时,一年可运粮达二百万担。难怪从上都归来的元世祖忽必烈看到这条河之后,十分欣喜,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

通惠河自白浮泉村至通州高丽庄全长82公里,采取了“提闸过船”的提法,每十里一闸,总共设置了广源闸、海子闸等24座水闸。一旦水积到高处,就把船拉起来。我看到一张元代通惠河24闸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北京的地形是西高东低。通惠河到通州水的落差有20米,为了节制水流,以便行船,在通惠河的主要干线上修建的这24座水闸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季节和水量的变化,及时用水闸调整水量,方便漕运。这些闸口既是为确保往返船只的航行,更是为了调节泄洪。每个闸都设有管理用房、兵房、库房,以及由军队看守的皇粮码头。

不过,通惠河漕运的黄金年华只有几十年光景,元末明初其重要水源白浮瓮山河断流,再加上城区改造,漕船已无法进城。明正统三年(1438年)东便门外大通桥闸建成,从此成为通惠河的新起点。我们现在看到的通惠河河道遗存还有三段:一是北京西直门外至颐和园昆明湖的长河;二是2008年重新恢复的万宁桥至平安大街段;三是东便门外至北运河的通惠河河道。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叶。

广源闸:通惠河第一闸

前不久,广源闸遗址修缮完毕,市民可以近距离观看广源闸的风采。走访广源闸时,我惊奇地发现,这里距离北京著名的古刹万寿寺近在咫尺,也就是100多米距离。

从史料得知,广源闸在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成。这座闸比郭守敬的开凿白浮泉工程早三年。该闸是通惠河上游的头闸。从元朝起,广源闸是节制通惠河(后来为长河)之水的关键。闸桥落下时,闸东之水深不满一尺;提闸之后,河水可行驶龙船。广源闸不仅节制长河之水,而且自元朝开始,每逢北京东部的通惠河因天旱水浅难以通行粮船时,都会派专职官员赴广源闸畔的龙王庙祭祀水神,提闸放水。广源闸历史上兼具调水、码头等功能,而且在闸上铺设木板便具有桥的功能,被誉为“长河第一闸”。该闸原来的闸板早已无存,闸口仍保存完好。

如今这里的公共空间很大,串联起广源闸遗址及龙王庙两处大运河文化遗产。这里的树木、小桥、绿地、寺庙互为呼应,视野十分开阔。更重要的是看完遗址,无论是去旁边的万寿寺,还是去紫竹院都很方便。

难怪当年这里地理环境优越,水系状况特殊,广源闸周边成为设坞藏舟、过闸换船的理想之所。这里也是元、明、清帝后通往西郊各行宫、御苑乘舟游览的御用河道。作为通惠河的第一闸,这座古闸的换新,将为人们了解大运河的漕运文化,提供有力的佐证。

庆丰闸曾是老北京的“秦淮河”

在通惠河诸多闸口中,我还是更偏爱庆丰闸。这个闸不但地理位置优越,紧靠CBD核心区,还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历史底蕴,每次来都有新的收获。

庆丰闸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闸因位于东便门外第二道闸故又称二闸。明清两代在闸口均设官执掌,专司漕运。另编闸夫数名,专司天情水势,启闭闸门。因东便门外“地势较通州高四十尺”,故全靠沿途闸坝蓄泄河水,方能通航。如今,当年的古闸水利设施都基本荡然无存,仅保留有元代虎皮石河墙及闸门漕。拱形结构,栏杆、板柱均采用元代建筑模式。桥西南北两岸坡上安置重5吨的元代镇水兽、石刻青龙和泗马吉祥物。闸区北岸修建仿元代屋脊式艺术壁画,可以供游人凭吊感怀。

据史料记载,庆丰闸,在明清时曾是商业繁华、游人如织,是十分热闹的地方。清人号称此地为北京的秦淮河。当时的庆丰闸同陶然亭、万柳堂(龙潭湖南)、玉渊潭(钓鱼台)、长河等处一样,都是平民百姓踏青游玩的热门地点,也是文人墨客聚会之所。

当时的二闸除了酒楼、饭馆、茶肆外,还有各种民间的文艺演出,如扭秧歌、舞狮子、放河灯,唱大鼓、说评书等。还有几十家茶楼。在《清代北京竹枝词》中有句:“最是望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望东楼就是当年这里的一家有名餐馆。

最值得一提的是大文豪曹雪芹常到庆丰闸南的望东楼来饮酒赋诗。这里如今还有“文槐忆故”景观,说的就是曹雪芹与几个诗人在这里的交往情景。

平津闸:通惠河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漕运遗存码头

当我来到距离庆丰闸不远的平津闸,顿时被这里保存比较完好的元代漕运码头遗址所震撼。每次来这个闸口所在地的高碑店,都要来这里驻足观赏。因为在整个通惠河上,像这里如此宽阔的河面别处是看不到的。因为这里在几十年前建了一个水库。

平津闸位于高碑店村北口桥西,是不多见的水利历史遗存,更是高碑店值得珍视的古文化珍品。当地居民俗称为“老闸口”。这里最早叫郊亭闸,元延祐年间改建石闸,更名平津闸。明宣德、正统年间都曾重修此闸,以利漕运。元、明、清三代都曾在该闸设官吏管辖,有定额编夫船户。

千年古村高碑店,因为这处闸口和码头,在当年一度成为皇家粮物的集散场,也是著名的漕运重镇,南北客商如云,店铺林立。如今在平津闸上闸南北两侧,分别复建着龙王庙和将军庙,都是历史遗存。现今平津闸只留有上闸,保存完好,而且闸槽、绞关石模样依旧。这里是通惠河古代漕运的一个有力历史凭证,也是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唯一的元代漕运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在码头遗址广场上还伫立着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的巨大石像,表明他对通惠河开凿的丰功伟绩。高碑店也因为这一闸两庙跨三朝,而名闻京城。

从通惠河这几处重要的闸口一路走来,让人仿佛穿越了700多年的时空,仿佛看到了通惠河上帆船穿梭、柳树低垂、游人如织、店铺林立的繁荣景象。如今疏通后的通惠河,虽然没有了运输功能,但这条历史之河依然发挥着观赏、蓄水、泄洪的重要作用,是北京市民眼中的明星河流。

主讲人介绍:

赵强,资深出版人、编审、知名时评人,曾在多家出版机构担任重要职务。著有杂文集《楞客天下》《出版行旅—总编辑手记》等7种,在100多家媒体刊发2000多篇杂文、评论、散文等。为北京杂文学会会员,至今仍笔耕不辍。业余时间致力于对老北京古都文化的探索。

□主讲人:赵强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