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做游戏,只能赢不能输,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我家孩子参加比赛,赢了皆大欢喜,输了就很不开心,甚至耍赖哭鼻子”……怎样教会孩子正确对待输赢关系呢?来听听家长和专家的建议吧。
刘女士 国企员工 儿子11岁
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不以一场比赛论输赢
说到如何要求孩子对待输赢关系?我的理解是,孩子有“胜负欲”是好事,我们应该保护这种积极性。但是“胜负欲”并不是一味地争强好胜,而是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竞争关系。
我家就有一个“输了也无所谓”的娃,他并不是心大,而是对自己非常自信。日常生活中,我会认真地鼓励他的每一次小进步,尤其在他擅长的短跑、跳绳和科学方面,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作为一名过来人,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也参加过各种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时很激动,可这种快乐能维持的时间并不长。比起名次,更大的收获反而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结交了新的朋友等。但如果我们把这些道理硬生生地说给孩子,他们可能还无法真正理解,怎么办呢?我的做法“鼓舞+鞭策”。我会带儿子参加一些竞争性不太强的比赛活动,让他收获信心。同时,引导他在比赛中全力以赴,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至于比赛成绩,能获得自然更好,如果没能达到预期,我们会一起复盘,帮助他查找自己的不足。
最后想分享的是,一定要帮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某一次比赛的输赢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要在人生的赛道上,能够坚韧不拔,奋勇向前,哪怕被超越,哪怕慢一些,但要一直向前进。
欧阳先生 工程师 女儿10岁
让孩子明白输并不可怕,想赢可以“重来”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统筹规划的逻辑思维,我和她妈给女儿报名了围棋课,如今女儿已经学习一段时间了,我们发现女儿在对待输赢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是我们预想之外的事情。
记得女儿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女儿的学习热情很高,我跟她妈看了很欣慰。有时间我们也会跟女儿下上两盘。刚开始时,考虑到孩子刚刚学习,我跟爱人为了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我们就让着她,总是让她赢。后来我们就发现女儿有了“输不起”的情况。只要我赢了,女儿就大哭大闹,让我让给她,有时候下着下着还耍赖,无视规则,以至于后来每次下棋我们总会弄的不欢而散。
后来,我跟她妈都发现孩子的问题——输不起。商量之后,我们决定通过围棋以及生活中的小事件,让孩子明白有时候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收获与成长。后来再跟孩子下围棋的时候,我就把握时间让孩子输上一两次,杀杀孩子的锐气,有时候看孩子热情高涨会故意让孩子多输几盘,刚开始孩子不太习惯,哭闹、悔棋、耍赖皮……后来看我不让她,她也习惯了,输了就说“重来。”慢慢地她就懂得了输也是人生的一种状态,她想赢就可以“再来”。
蒋女士 科研人员 儿子9岁
摸清孩子的真实想法才能对症下药
我儿子是一个特别有进取心的孩子,从小和小朋友玩就不服输,不管是比下棋还是跑步、踢足球,他都要争第一,输了就不开心,脸耷拉下来一天都不高兴。刚开始我和他爸爸觉得孩子很可爱,看着他一脸认真地去比拼的样子很好玩,我们也认为孩子应该积极主动争上游,躺平不是他这个年纪该考虑的事。
但一年年过去,我发现孩子的观念有点太激进了,已经发展到完全不能接受输的程度,就连姥姥和他下围棋赢了他都大喊大叫,埋怨老人耍花招。班主任也和我反映,孩子在班里考试没有进前五,居然和同学说考得好的一定是作弊了,连着几天上课都萎靡不振,要不就故意抢话。老师找他谈过,也让我和孩子好好交流,看问题不要那么偏激,这次终于引起我们的重视。
他爸爸找他专门谈过两次,希望他正确对待输赢关系,唠叨多了,孩子产生抵触心理,把他爸气得够呛。我想,空泛地教育孩子“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这种话没什么用,隔靴搔痒,重点是要摸清孩子真正的想法。
于是我在孩子心情不错的时候找他聊天,还把自己科研屡屡失败的例子告诉孩子,承认自己没有期待中那么能干。孩子惊讶地看着我,聊得深了,他才说出来,是他觉得父母都很优秀,他不想让我们失望,所以拼命想证明给我们看。找到症结,我告诉孩子,爸妈永远不会因为他考砸了或是比输了就小瞧他,无论他什么样我们都爱他、支持他,孩子感动地哭了。后来,他开始调整自己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过程而不是名次上,如今还能拿比赛犯的小错误和我们开玩笑了。
北京市教育工会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雷秀雅、范雨欣
为孩子制作“输赢宝典” 进行归因分析
对于孩子来说,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孩子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以获得家长、老师或同伴的认可。但是因为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孩子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也不太会应对发生的输或失败,在活动或比赛中,一旦表现的不如他人就会不高兴。
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我们都会努力争取成功,但生活中总会有挫折和失败,这是因为生活充满变数和挑战,无论多么努力,也会有一些事情超出我们的控制,有时是因为运气不好,有时是实力不够等等。人生里没有人会是常胜将军,明白这一点后,才能更好去面对发生的输赢。
当孩子赢的时候,家长可以问问孩子,赢了后你有哪些感受?你用了什么方法获得这次胜利?有什么收获?帮助孩子进行思考和总结。通过这些提问,帮助孩子从每一次的成功中挖掘经验和资源,不断积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拥有的资源。
我们可以为孩子创建一本“成功宝典”,每当孩子赢了时,与他一起分析,将赢的过程记录下来,比如自己做了哪些努力?是勤于练习还是状态良好,发挥得当?得到的帮助是老师的指点还是同伴的支持?以后还想赢需要怎么做?只有充分的总结和分析,才能帮助孩子发现经验并掌握,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知道自己关注哪些方面才能赢。同时,回顾不仅可以体会成功不仅是一个人的努力,还可以激发孩子的感激,帮助他们认识到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力量。
当孩子输了时,更需要家长充分接纳和关注,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行为成败的原因可归纳为六个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以及其他因素。如果把输或赢归因于能力、任务难度这些原因,就因无法改变而降低自身努力,失去行为的坚持性;而过分归因于运气或机遇,会使人产生“守株待兔”的行为。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部可控的因素,如努力的程度,才能使人更努力的前进。
因此,家长可以这样做:
第一,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再处理事情。如果孩子表现出失望、沮丧,甚至哭泣,家长要给予充分的共情,可以走近孩子,在他旁边适当安抚。这时不要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别哭了”等类似的话,这样的安慰不仅不能起到效果,还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无法被理解,感觉不到家长的关爱。这种父母给予的消极反馈,会导致孩子形成失败恐惧特性,例如因害怕输而什么都不敢做等。孩子的沮丧、失望等情绪并没有错,这些都是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体验,证明他很在乎这次活动,想做到最好,这些都是值得被肯定的。所以这时家长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挖掘这些情绪对我们的意义。
其次,进行正确的归因总结,分析这次输了的过程有哪些启发。比如在孩子情绪平稳后可以问问孩子导致“输”的原因,是准备不足还是沟通不够,或是节奏没把握好?可以做一个“失败宝典”,引导孩子把可能导致输、能在日后改进的情况都列在里边,以后再开展任务或活动时,看到宝典就知道哪些需要注意,哪些需要避免。
第三,掌握输与赢的辩证关系。赢未必可喜,输未必可悲。有了输的积累才有赢的希望,胜负并不重要,在赢中有收获,在输中有成长,跌倒了站起来的姿态才最重要。所以,要么做到,要么学到,无论怎样都是赚到。
本报记者 任洁 张晶 杨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