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已建成6间安全应急小屋
7所学校讲述创建文明校园故事
昔日“臭水沟”变为居民亲水乐园
打造居民“家门口”的议事平台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支撑灾后恢复重建
北京已建成6间安全应急小屋

 

石墨烯供暖、光伏和柴油发电、净水系统雨水变饮用水……在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一间暖黄色的小屋看似不起眼,却科技感十足。小屋作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支持的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可保障紧急突发情况下“电不断、水不停、讯通畅”。记者获悉,目前北京已建成6个安全应急小屋,计划建成21个。

拨打卫星电话无需“对星” 可24小时呼入呼出

一旦出现灾情,饮用水被污染、电力中断、通信失联……在安全应急小屋,这些问题可以被一一解决。

走进安全应急小屋,暖意十足,和户外的温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小屋的供暖是由墙上这两幅石墨烯加热画实现的。”门头沟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种石墨烯供暖系统比普通的电暖器省电,节能率在20%以上,使用热辐射的热量传递方式,跟晒太阳原理一样,可实现3分钟快速安装、30秒快速升温。

除了石墨烯供暖,安全应急小屋还装备了储能系统、光伏和柴油发电设备、卫星电话、直饮净水器等保障物资。平时,屋顶的光伏发电设备可以向小屋中的用电设备供电,同时通过储能电池进行电能存储。如果遇到阴雨天没有阳光,小屋配备的汽(柴)油发电机可以“兜底”,保障电力供应。这套系统也能发挥“平急两用”功能,屋顶的光伏板与市政电网相连,除了供给小屋设备日常使用,结余的电量还能“反哺”电网。

屋内安装的直饮净水器每小时可以净化处理200升水,按照每人2升水的基本用水需求,一小时净化水量可满足应急状态下100人的用水需求。净水器平时可与村内供水系统连接,提升村民用水质量,灾害发生时可对雨水、河水净化,达到直饮标准,实现“平急两用”。

暴雨和山洪发生后,通信信号中断导致村里和外界失联,这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小屋专门设置了卫星电话、双模远程对讲机和手摇应急发电收音机。相关负责人介绍,常规的卫星电话类似手机,需要先用天线“对星”,即寻找卫星信号。如果使用不熟练,“对星”就要花上十几分钟。安全应急小屋的卫星电话配合屋顶的全向型天线,相当于提前对好了卫星信号,像普通座机电话,可以24小时呼入呼出。

北京将建21个安全应急小屋 “二代”小屋可抗10级地震

位于房山区的中关村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一座“二代”安全应急小屋已经亮相。据该小屋的研发制造企业新源智储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座迭代优化后的小屋采用航天级钢架结构,具有高承重、抗强震的特点,可以应对10级地震和雪灾、洪灾等多种自然灾害。房山区科委表示,他们将会同门头沟区科信局一起总结示范建设经验,形成小屋的规范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机制。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计划,北京将建设21个安全应急小屋,目前已在门头沟区、房山区建成6个,并完成了后续一批建设点位的选址及实地踏勘工作。建成的小屋分别位于门头沟区的妙峰山镇水峪嘴村和王平镇韭园村,以及房山区的佛子庄乡佛子庄村、河北镇房山职业学校培训基地、河北镇政府第二办公区、十渡镇九渡村。

北京启动5项科技支撑项目

助力灾后恢复、预警防治

为做好灾后重建的科技支撑,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加快审批程序,紧急启动了包括安全应急小屋在内的5项科技支撑项目,在应急救灾、灾后恢复、预警防治等方面组织北京优势资源开展科研攻关。

目前,中关村(房山园)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已聚集了航景创新、海博思创、新源智储等20余家智能应急装备企业。在航景创新公司厂房,参与北京“23·7”抗洪救灾的FWH-1500吨级无人直升机正在进行展示。公司联合创始人介绍,该型号无人机是国内目前载重最大的无人直升机,最大任务载重为300公斤,可续航5小时,在此次救灾中共飞行73架次,其中投送任务19次,累计投送卫星电话、食品、药品及饮用水等物资867.5公斤,有效解决了应急物资补给紧缺问题。

据透露,目前,该公司正在设计研发FWH-3000纵列式无人直升机,最大任务载重可达1吨。它具备当前国内外普通无人直升机不具备的内部运输空间和外部吊挂能力,机体设有4.2立方米的宽大舱内空间,可搭载多种搜救设备和医疗设备,并具有紧急情况下同时运送6名伤病员的能力。该机型预计明年上半年可以完成研发生产。

聚焦灾后百姓应急供水科技需求,支持北京科泰兴达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深入房山区窦店镇、河北镇等5个乡镇,紧急配装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应急水质深度净化成套设备,开发集成智慧控制系统,探索新型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已为受灾的17个乡镇的165个村安装集中净水设备200余台;待所有取水井完成清洗并实现供水达标后,将转为以优惠价格提供纯净水,通过“平急结合”的方式为受灾群众的饮水安全保驾护航。

此外,组织市应急研究院、市水科院、北京看天科技公司等应急、水务、气象领域科技优势单位,深入分析灾情暴露的预警需求,进一步开展汛情智能监测站、洪涝灾害智能感知技术和智能感知预警平台等装备、技术和系统的研发集成。目前已明确门头沟区、房山区平原城区的5个社区和偏远山区的7个村为示范应用区域,并根据区域具体情况,优化布设站点、安装监测设备、打通应用瓶颈,支撑提升门头沟区、房山区等地区的灾情预警和应对能力。

□本报记者 孙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