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窗
3上一版
 
“玉米团长”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玉米团长”

赵久然的北京学者工作室摆满了专业书籍、科研资料、玉米和荣誉证书等
寒冬季节,赵久然在温室中观察玉米植株性状
赵久然团队培育的京科968玉米,已成为我国当前种植面积最大的主导品种之一
每一个玉米果穗在赵久然和他同事眼中都有着不同的“记号”
赵久然的微信网名叫“玉米团长”,研究玉米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冬日的阳光,凿破云层穿透而来,充满希望和力量。在堆满专业书籍的办公室,聊起玉米,赵久然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住了。

作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每天都在忙碌,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田间地头,带领科研团队创制玉米优新种质、培育玉米优良品种。对他来说,地里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农民开心的笑脸,都会让他感到开心和欣慰。

赵久然介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每粒种子都有数万个基因,决定着产量、品质、抗性等各方面的性状。玉米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已达到40%以上,但要培育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玉米品种谈何容易?“需要万里挑一,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像在黑屋里摸索,更像在大海里捞针。即使各环节步骤都正确、顺利,也要平均耗时10年才能够培育出一个好的玉米品种。很多育种家一生也只能育成屈指可数的几个品种。”赵久然表示,育种需要汗水浇灌,更需要知识智慧。因此,一年到头,他都得随季节奔波——夏天在北方,冬天奔海南,还要到全国各地的试验点调查,逐棵观察。

功夫不负苦心人。2000年,赵久然带领团队选育的京科2号、京早13号两个品种通过审定,接着又育成了京科糯2000、京科25等新品种,开始示范推广。此后,他通过育种实践与遗传育种理论相结合,创新提出并践行“五位一体”“高大严”“同群优系聚合”等育种方法,使团队培育新品种的速度大大提升,近年来保持每年国审品种数量30个以上,累计育成审定玉米新品种200多个,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且这些品种都通过科企合作方式实现了产业化开发和生产应用,累计超过4亿亩,增产粮食200多亿公斤。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内的一栋白色实验楼,这便是赵久然搞研究的玉米研究中心所在。楼内,科研人员忙忙碌碌,育种部、测试部、研发部等部门分门别类,各种实验设备一应俱全。在这里,还有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该指纹库存储了数量庞大的玉米品种信息,凭借这些玉米“分子身份证”,可以让玉米品种中的“伪装者”无处遁形。构建我国玉米品种标准“DNA指纹库”,对规范种业市场以及对玉米新品种权进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这项重要工程的发起人、主导者也是赵久然。

赵久然的微信头像是丰收的玉米,他还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玉米团长”。对他来说,研究玉米不仅是他的工作,甚至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 石海芹/文 孙妍/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