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老北京煤厂与煤铺记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12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北京煤厂与煤铺记忆

 

入冬已多日,北京已开始全面供暖,且京城多采用燃气和电能供暖,这样既清洁又环保,而北京历史上冬季以煤炭供暖为主,所以从城里到城外设有许多煤厂与煤铺,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处与之相关的地名。今天就说说老北京的煤厂与煤铺,由此唤起对岁月的记忆……

京西煤炭多由阜成门入城

京西盛产煤炭,其开采历史,“发轫于辽金以前,滥觞于元明之后,榷税于清中叶”。据《元一统志》载,北京城附郭宛平县45里大峪山有黑煤窑30余所,西南50里桃花沟有白煤窑10余所,盛产黑煤和白煤,都是当时京城燃料的来源。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便有“每年九月间,买牛装车,往西山窑头载取煤炭”的记载。当时的煤炭运输主要车、马、驴、骡、骆驼等。

明清及民国初期,京西的煤炭仍靠骆驼运送为主。明天启年进士余煌《运煤驼》诗将骆驼运煤的情景演绎得栩栩如生:“肿背马行铃声长,或十或五联成行,背上捆载高于墙。驼能辨风色,驼能识泉脉,不用驼智用驼力。城中千烟复万烟,仗而西山运煤石。”一峰骆驼能驼两大口袋煤,重约四五百斤。清代文人樊彬也写过一首《都城琐记》诗云:“地宝西山孕,窑开石炭多。 地炉烧不尽,日日送明驼。”

明清时向京城运煤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房山一带所产煤炭,多从广安门入城,另一条是门头沟一带所产煤炭,多从阜成门入城,其数量极大。

阜成门为明清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元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东北修筑新城,其西城垣中间一座为平则门,城门内为通往大内宫殿方向的平则门街。“平则”二字典出《易·象》“平亦谦之意也”“谦不讳则也”,有平易近人,民心归附之意。京西门头沟斋堂等地的煤车及运煤的骆驼,多经田村、八里庄,入阜成门,故该城门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刻梅花一束记之。“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阜成门内外有许多煤栈、煤厂子,每年入冬时节生意最为兴隆。

清末修了京西到城内的铁路,运煤就主要靠火车了。民国五年(1916年)环城铁路通车后,各城关厢附近多有煤栈。比如阜成门外北河沿,东岸城墙下边有一溜的煤栈,一条运煤的专线铁路由南向北通到西直门火车站。宣武门外铁路旁也是一溜的煤栈,民国初年,宣武门外东、西两侧的顺城街道,开设有36家煤栈。西直门外南、北两侧顺城街道,则开设有26家煤栈。

京城煤铺曾达800余家

北京历史上是一座以燃煤为主的城市,居民生活用煤,多依靠煤铺供应。尤其是到了严寒冬季,煤炭的需求量相当大。远在600多年前的元代,大都城内已有煤厂子、煤铺,元代史籍《朴通事》书中就有“到煤场里推煤去”的记载。而明清时,“都人炊爨惟煤是赖”,所以北京城的街道胡同都有煤铺销售煤炭。

煤厂子、煤铺是储存、加工、出售煤的地方。从京西运到京城的有煤块、也有煤末子。煤块多为衙署及大户人家冬季取暖所用,而煤末子要经过加工,即摇成煤球出售给普通人家。据《北京煤炭史话》记载:清初阜成门内外有大小煤栈、煤铺、煤厂数十家,店铺门前多写着“乌金墨玉,石火光恒”的广告。

煤厂子因占地面积大,多作加工煤球及批发生意,而煤铺相对来说比煤厂子的规模要小,多由煤厂子批煤,经过加工,摇成煤球,卖给住户。早年间北京大街小巷,只要看到粉白的墙上写着“南山高末”“西山硬炭”或“乌金黑玉”的字样,就知道是煤厂子或煤铺,有的煤铺不仅卖煤球,也卖煤块儿、劈柴,过了中秋以后生意最为红火,而开设煤铺的掌柜子和伙计大多是河北定兴人,老北京人管他们叫“摇煤球的”。过去有一句老话:“定兴县,三宗宝,开澡堂子带修脚,摇煤球的也不少。”不少在京城谋生的定兴人,有的在煤铺干活,也有的利用农闲走街串巷,为那些积存了煤末的机关或住户摇煤球。摇煤球的工具很简单,有铁锨、板儿锹、钉耙、剁铲、摇筐、转盆等。其头道工序是把煤沫子、碎煤、黄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随后加水和成煤泥,摊在地上,切成均匀的小块儿,最后放在摇筐里通过旋转摇动,使煤泥变成为圆球状,待风干后就可以出售了。

据民国年间《北京煤灰两业概况》调查记载,1923年北京煤铺业同业公会有会员181户,还有众多煤铺未加入同业公会。1937年出版的《北宁铁路沿线调查》中介绍,北平市煤铺有800余家。日军侵占北平后,对煤炭资源疯狂掠夺,对城市煤炭供应实行统制配给,垄断煤炭经营,致使众多煤铺倒闭,煤业工人失业。1945年日本投降后,北平市经济亟须恢复,而煤炭又是人们生活必需品,经营煤铺者又骤然增多。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城,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更大。1949年底,北京有煤铺1768户,从业人员4254人。其中存煤在100至200吨的约有20户,存煤在50吨左右的约有100户。

1956年,北京煤铺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众多煤铺改成了国营煤炭流通行业的零售网点,称煤厂,而京城街巷中的私营煤铺便消失了。

京城以“煤”而称的地名

北京历史上煤炭需求量大,煤厂子、煤铺多,而今煤厂与煤铺虽已消失,但留下不少与之相关的地名。

煤铺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北部,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止炮局头,胡同东口曾有一家煤铺,据传主要给临近的雍和宫及附近的宅门大户供煤,故称北煤铺胡同。1950年《北京市街道详图》标注为“煤铺胡同”,1965年改称“北利民胡同”。

煤渣胡同位于东城区中部,据《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载:该胡同东起东单北大街,西至校尉胡同,明代属澄清坊,称煤炸胡同,因此地设有铸铁厂,堆积了许多煤渣,故而得名。清代属镶白旗,光绪时称煤渣胡同,沿用至今。早年间不少贫苦人家买不起煤球,冬天多以捡拾煤渣取暖。

东煤厂胡同与西煤厂胡同位于西城区柳荫街西侧。清初因此地设有一家煤厂,故名。据《京师坊巷志稿》载:“盖广福观之南,响闸之西,月桥之北,海潮寺之东,地名煤厂。”胡同形成后,把煤厂东侧的胡同称为“东煤厂”,西侧的胡同称为“煤厂西胡同”,清宣统年间改称“东煤厂”“西煤厂”,直到1965年变更为今名。

煤市街位于西城区前门大街西侧,北起廊房头条西口,南至珠市口西大街。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载:“明代煤市街已形成,属正西坊,当时称煤市口,是京城买卖煤的集市。清代改称南、北煤市街,民国以后称煤市街。”另据《城南记忆》载:自明代开始,由骆驼从京西门头沟煤窑运进北京城里的煤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煤市街堆放销售。清朝中期以后,煤市消失,逐渐成为美食一条街。该街北侧路西有煤市桥,明清时期这里是沟通金水河与护城河的水道,其上架有石桥,因通往煤市街而称为煤市桥。1950年《北京市街道详图》尚有标注,而今桥与胡同均已消失。

小煤厂位于海淀区四季青桥西北侧,清乾隆年间此地有一坟地,旁边为空场,时有河北定兴兄弟三人在此扎起窝棚,暂居下来,以摇煤球谋生。

因这兄弟三人待人和气,且摇出的煤球大小均匀,耐烧,又价钱合理,没几天就把所有的煤球儿卖完了。此后又从京西门头沟运来几大车的煤末子,继续摇煤球,整整忙了一个冬天。到了开春儿,火一停,没人买煤球了,他们就在周边种些蔬菜拉到城里卖,而等到立秋后继续摇煤球。此后又有一些会摇煤球的亲戚来投靠他们,于是在这一带出现了六七家摇煤球的作坊。日子一长,这里的煤场子便在京西一带有了名气,一到立冬,就有不少人来此订购煤球儿。并将这里叫成“煤厂子”或“煤厂”。在此形成聚落后称“煤厂村”,1942年《北平四郊详图》标注为“煤厂”,但此后多以“小煤厂”而称,如今村落已消失了。

煤厂街位于海淀区香山,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宛署杂记》中已有“寿安寺在煤厂村”的记载。

明代京西门头沟所产煤炭从香山过街塔(今挂甲塔)山路运到碧云寺南侧不远的地方储存销售,此后碧云寺一带出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煤窑,开采出来的煤炭也被运到碧云寺南侧道边的空场上,形成村落后称“煤厂村”。清代随着静宜园的兴建和西山健锐营的设置,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加大,煤厂的规模也不断增加,清末民初形成街巷,有了很多店铺,故称“煤厂街”。民国以后经营煤的商家越来越少,逐步消失,但地名却保留下来,而今已成为香山脚下的一条著名的旅游文化街。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