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京城,树叶被凛冽的北风吹落一地,时而随风起舞,尽显冬日的浪漫。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下简称“市农科院”)的食用菌温室里,不同品类的蘑菇竞向绽放。蘑菇的旁边还有各种花草树木,葱葱郁郁,俨然是一个生机盎然的花园。几位学生围着老师蹲在一堆蘑菇前,老师手里拿了一个长满蘑菇的菌棒,耐心地给学生介绍蘑菇上生成黄斑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这位正在讲课的老师,就是市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刘宇,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突出贡献者”“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1年,市农科院专家陈文良把刘宇从学校调到研究所,从事食用菌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服务工作,一晃就过去了20余年。平日里,在研究所的实验室中,刘宇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对于他来讲,每次不同的试验成果都让他兴奋不已。刘宇带领食用菌团队依托北京市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平台,近年来收集食用菌种质资源1155份,资源库规模扩大了近20%,为基地鉴定种质资源500余份,提供食用菌各级菌种5万余份,保障了基地用种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据刘宇的学生严冬介绍,刘宇老师一年有一半多的时间都在外地,他带领食用菌团队的专家采集野生蘑菇、帮助农民创建蘑菇产业,遍布北京房山、门头沟、密云等郊区,以及河北、内蒙古、甘肃、贵州、新疆、西藏等地区。刘宇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上,依托食用菌成果和技术服务,带动贫困户3688户实现户均年增收达3000元以上。刘宇带领食用菌团队依托“北京科技小院”打造蘑菇产业“样板间”,房山区蒲洼乡东村就是在刘宇的大力支持下,开展林下主栽珍稀特色食用菌品种,开发多个特色蘑菇菜品,帮扶打造特色蘑菇宴,助推当地民俗旅游业发展。东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的成功,大大鼓舞了周边地区乡村振兴的信心。
看到农民脸上幸福的笑容,刘宇发自内心的喜悦。他表示,将会继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娄敏/文 曹立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