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躬耕杏坛不止步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23年1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躬耕杏坛不止步
——记全国模范教师、北京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
 

赓续红色基因,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打造多元评价体系……北京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十年磨一剑”躬耕杏坛,带领这所老牌的红色学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赓续红色基因 为学校和师生“铸魂”

2023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让育英学校全体师生倍感鼓舞。

北京育英学校1948年创办于河北西柏坡。75年来,学校在老一辈革命家关心关怀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行学制创新,开展特色办学,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育英学校为什么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这样总结——“学校办学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

于会祥校长的教育实践痕迹在校园中清晰可见,这所“红色名校”的成长坚定而有力。

于会祥1984年参加工作,长期扎根教学一线,教学经验丰富,对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等问题有着深入认识和思考,凭借突出的教育教学实绩和水平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11年6月,于会祥出任北京育英学校校长。在名校、大校林立的海淀区,如何让这所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红色学校重新绽放耀眼光芒,是对他与学校班子的重大挑战。

在深入研究校史、与干部教师深度交流后,于会祥锁定第一个突破口——传承红色基因,为学校和学生“铸魂”。于会祥对师生说:“育英学校从西柏坡走来,育英人的祖辈、父辈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换来新中国的诞生。育英人的血管里流淌着担当的血液,育英人的生命里承载着国家的未来,这是历史赋予育英人的崇高使命。”

于会祥把毛泽东主席为育英学校的题词“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定为校训,并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学校赓续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动力和方向。

在学校原有育人目标“行为规范 热爱学习 阳光大气”的基础上,他添加了“关心社稷,勇于担当”八个字;学校修建了校史馆、恢复了五星校门和影壁墙;在学校广场上安置了一块刻有“祖国 真理 责任”的巨石;思明楼前的荣誉榜改成“育英时评”,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思问楼的一侧修建了“英雄墙”,勉励学生“立英雄之志,走英雄之路”。

2016年,八年级学生杜亦森了解到一位保洁阿姨的境遇后,写了一篇题为《尊重 尊严》的文章,展现了一个有志少年对于尊重和责任的深刻思考。于会祥读完此文,决定将其镌刻在思明楼的大厅里,以体现学校清晰的办学价值取向。

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为育英学子的成长注入“精神之钙”,呈现出新时代青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破除唯分数论

引导全校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提起“智育”,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分数,但于会祥认为智育绝不只是育分,着眼点仍是育人。

2013年,于会祥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他带领干部教师构建了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为支柱,旨在满足1-12年级学生全面发展的“育·英课程”体系,为落实学生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提供了内容基础、实践路径和价值引领。

在长达十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如何通过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于会祥带领老师们构建了以“课程·评价系统”“管理·支撑系统”“发展·规划系统”为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学生综合素质积分评价平台为依托,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客观记录。评价方式打破“唯分数”观念,引导全校师生从关注“分数”到重视“人的发展”,撬动整个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

“以前的教育观念就是老师紧抓课堂不放,牵着学生的时间走。这条路走了多年,取得一些成绩,在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之初,老教师们难免有些观望心态和抵触情绪。”学校教师孙志龙介绍,真正让老师们意识到这份“成绩单”的价值,还是学生们的变化与发展。

孙老师所带班级七年级上学期“基础课程”平均积分只有5.6分,“发展力课程”为2.3分;下学期孩子们积极参加选修课、社团活动等,这一板块平均积分增加至5.15分,更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课业成绩明显提高,“基础课程”平均积分高达10分。那一刻,他真正明白了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不为分数、赢得分数”。

杨子仪同学表示:“综合素质评价让我认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我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不再过度担心期末考试,有平时的过程分数作保证,我能以更好的心态参加期末考试。”

目前,育英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已被教育部确定为下一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作为向全国推出的13个重要经验之一。

“无体育不教育”

让每个孩子掌握1-2项体育技能

2011年9月,刚履职没多久的于会祥做出大动作:午间把小学生“赶”出教室,让孩子们到操场上玩起来,这一举动在全校引起很大反响。老师们担心“出了安全问题谁负责”,他及时送上“定心丸”,“我是校长,出了问题我负责,不能以安全为理由为借口,剥夺孩子们爱玩的权利。”

不仅如此,他首创了育英学校混龄全员运动会,目前已举办11届。运动会打破年级、班级界限,学生自主选择小组,小组长带领全体组员在2-3个小时里不停地奔跑、行走,参加各类比赛,分享获奖礼物。这样的运动会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的坚韧态度,彰显了学校“大带小”、彼此关照、相互温暖的教育品质。

2012年,于会祥提出学校体育课程要满足全员受益和终身受益的需求,让每个孩子掌握1-2项体育技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特色体育课程。10年来课程不断推进,学校体育课程形成3(基础)+2(特色)模式,一年级花式篮球、健美操;二年级足球、篮球;三年级排球、足球、手倒立……经过不断探索推进,育英学校形成“无体育不教育”的整体氛围,育英学子的体质在国家体质健康监测中一直位居海淀区前列,而且全员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意识。

改造校园环境

形成以美育美的教育氛围

上任伊始,于会祥就告诉全体师生,“学校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要形成以美育美的教育氛围。”他移走将校园分割成“豆腐块”的冬青树围,打通中小学活动空间,修建9个小广场和5个小花园。他说有树有花的自然景观是学校之美,但学校不是公园,更要起到价值引领的教育熏陶作用。

学校花园里有五六十棵桃树,是建校时栽种的,桃子年年挂满枝头,却没有一个学生去采摘。征集师生、校友和家长意见后,于会祥将“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确定为学校校风,对其进行解读:对学生来说,要懂规矩、守礼仪、有教养;对教师来说,要为人诚挚,身教重于言教;对校长来说,要心无旁骛,静心办学。在他看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才能称之为校风,以校风之美凸显育人之美。

育英校园里处处都有座椅,这是他着力打造的校园内“第三学习空间”;学校的9栋楼宇分别用孔子的“九思”命名,让学生体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们常常感慨:“学生在这样美好环境的浸润中,成长得越来越美,那也是一定的。”

构建劳动育人课程体系

职业体验收获满满

于会祥带领干部教师构建了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统领,以个体与群体、时间与空间、必修与选修为维度,以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为内容,以促进全体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育人课程体系。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岗位劳动课程,学期初公布岗位,竞聘上岗,学期中从多个维度对每个岗位进行述职评价,学期末进行岗位轮换。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也锻炼了沟通能力,以及对他人工作的包容理解力,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学校还面向高中学生开设“小学阶段劳动体验”课程,学生可以到小学做志愿教师,也可以选择体验保安、保洁、绿化、食堂、物业等校园岗位。他表示这份体验经历将教会学生尊重每一份职业、尊重每一个人。

体验完绿化员岗位,刘禹晨同学由衷地说:“我们亲手为每棵树涂石灰粉、绑带,再路过校园里每一棵树都倍感熟悉,因劳动获得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让我对校园绿化师傅充满尊敬之情。”

于会祥表示,社会各界对学校进步的高度评价,是学校进一步改革前行的动力。学校将赓续红色基因,坚守党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为国家与民族培养更多的栋梁人才。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教轩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