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双清别墅的那些珍贵掌故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清别墅的那些珍贵掌故

 

又是一年秋叶红!香山为京城观赏红叶首选之地,而香山南麓的双清别墅则被誉为党中央“进京赶考第一站”,它不仅是一处红色纪念地,还是一处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曾为清代“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并与多位民国文化名人有着渊源。今天就说说双清别墅那些鲜为人知的珍贵掌故。

双清曾是清代“松坞云庄”

双清别墅位于香山静宜园东南部,相传为金章宗“梦感泉”旧址。清乾隆十年(1745年)营建香山静宜园时,在此修建了一处景观,因池塘中栽种着莲花,近旁的石壁上攀爬着古藤,整座院落,笼罩在苍松翠柏之间,故乾隆帝将此院落命名为“松坞云庄”。其中的“栖云楼”列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

“松坞云庄”处于香山南麓山腰处,西临陡峭的山峰,北面有远山映衬,环境极为清幽。整个院落由栖云楼、松坞云庄、凭襟致爽、山水清音戏台、天池、青霞堆亭、围廊、双清泉等景观组合而成。楼与主殿之间有步廊相接,布局极为严谨。附近又有两股山泉流过,分别流向山下的知乐濠和静翠湖,清雅宜人。清《日下旧闻考》称:“香山蟾蜍峰北稍东为松坞云庄,又东有楼为凭襟致爽,后为栖云楼。”

“双清”之名源自“梦感泉”。传说金章宗在香山寻游累了,便躺在一块山石上睡着了,并做了一个梦,梦见躺着的山石下面冒出两股清水。醒来时令人在此开挖,竟是两股泉水,且清凉爽口,遂赐名“梦感泉”。乾隆帝在游香山时,看见了“梦感泉”,喝了一口,觉得这儿的泉水又清又甜,连声称好。可他觉得“梦感泉”这个名字太俗,便将其改名为“双清”,并在南面山崖的大岩石上,御书了“双清”二字。

乾隆帝很喜欢这里的景致,驻跸香山时,多次寻游至此,并即兴赋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曾赋《松坞云庄》:“石磴步千级,岩斋得几楹。膝容聊憩止,目骋足逢迎。晴晦峰姿幻,青苍林态争。山泉犹未冻,阶下一泓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又写下:“坞藉松为护,庄称云作居。深间常带润,疏处亦含虚。游目恒看画,缮心合读书。却无读书暇,精舍隐嗤予。”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再赋诗曰:“静宜景亦夥,先至必斯堂。松径为延坞,云峰不揜庄。檐端树张盖,阶下水溶塘。小憩凭何谴,芸窗展缥缃。”

乾隆帝非常喜欢“松坞云庄”中的“栖云楼”,曾在此御制栖云楼诗三十八首。其中乾隆十一年(1746年)便赋诗三首。其《栖云楼》诗曰:“过去心难得,未来亦复然。以此例现在,毕竟谁火传。高楼号栖云,题句忆昔年。阶畔碎琼声,报我无留迁。”并在诗序中称道:“予初游香山,建此于永安寺西麓,当山之半。右倚层岩,左瞰远岫,亭榭略具。虽逼处西偏,未尽兹山之胜,而堂密荟蔚,致颇幽秀。”乾隆六十年(1795年),已84岁高龄的乾隆帝再次来到栖云楼,并赋诗两首。

然而,好景不长,仅过了数十年,即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静宜园时,“松坞云庄”随之被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这里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主体建筑消失,仅存山石、台基和部分古树。

熊希龄始建“双清别墅”

1917年,河北省发生特大水灾,大批难民涌入北京。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先生被各界推举出面主持赈灾工作。为了安置滞留北京的400多名受灾孤儿,他在香山创办了香山慈幼院,并自任院长。

熊希龄在静宜园内察看多日后,将自己的住所选定于乾隆时期的“松坞云庄”旧址,因院内石壁上刻有乾隆题写的“双清”二字,故将住所称为“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坐北朝南,全园仅设一个院落,分两层台地,四周设有虎皮石砌筑的园墙,南、西两侧围墙兼作护坡,直接与岩壁连为一体。大门位于别墅东侧,从笔直的磴道拾级而上,可来到门前的平台之上。大门采用石砌,造型简洁,顶部做成山花样式,额枋上阳刻“双清别墅”四字,为熊希龄亲笔题写,字迹古朴凝重。

别墅格局宽敞,北侧为正厅三间,左右带耳房,均以灰砖砌筑,外刷白粉,其造型在传统硬山坡顶的基础上作了简化处理。正厅的北侧凸出一个平台,在此可观赏远近山峰。别墅中央位置辟有一个水池,其轮廓北为曲尺形,南为弧形,左右对称,池中经常蓄养游鱼。池北有平台伸入水面,台上建有一座六角亭,柱子和吊挂均刷红色油漆,其造型在传统攒尖亭的基础上适当作了简化,取消了翘角飞檐。正厅之西的北墙上建有一座石雕屏风,顶部为圆弧形,上雕龙头;中央辟为佛龛,外框为拱形,内部雕有小型坐佛侧的石柱为香山寺遗物,上面镌刻着乾隆帝御笔所题的楹联:“翠竹满庭瞻法相,白云一坞识宗风”。石屏之下有一个弧形轮廓的小水池,内设喷泉。喷泉之南存有一个石雕须弥座台基。别墅西侧设有藤架,缠绕藤蔓。松柏掩映之下可见一个圆桌,其实是一座古代建筑石雕柱础。南侧存有一座尺度很大的石台基,周围叠青石环绕,此即清代松坞云庄中的栖云楼遗址。台基之北和东西两侧均有叠石踏步可登,在此可俯瞰水池和六角亭,并与正厅隔岸相对。别墅西侧又有一层台地,置有别馆,为熊希龄的书屋兼休息室。由此沿山径可登西南方向的欢喜园,即熊希龄的寝室。西北处另设一座旁门,与北侧山路相通。

池塘边有一株高大的古银杏树,相传植于金代,树冠郁郁葱葱,一条粗壮的侧枝伸向池塘。每至深秋时节,明黄色的扇形树叶如彩蝶翻飞飘荡,显得格外璀璨而耀眼。

双清别墅因依山而建,环境幽雅,景致优美,熊希龄甚是青睐,所以其晚年号“双清居士”,并赋诗曰:“暮云飞尽乱山明,月入双清分外清。水尽亭台留碎影,风吹弦管试新声。”从1918年至1937年,熊希龄凡来慈幼院办公,均在双清别墅居住,前后达20年。

民国文化名人与双清别墅的渊源

熊希龄在双清别墅主持香山慈幼院事务时,不少名人到此寻访,留下许多佳话。

20世纪20年代初,女作家冰心(谢婉莹)将自己散见报刊的散文汇集成册,无奈家居喧闹,客人盈门,苦于找不到使自己专心写作的好场所。这个消息被熊希龄得知,亲笔修书一封,特邀她来香山小住。冰心因而有缘来双清别墅著书,借得青山绿水,终于整理成生平第一本散文集。熊希龄颇好诗文,此间就诗歌创作与冰心多有交流。

1922年3月24日,梅兰芳先生与好友萧星垣、齐如山、王幼卿等来香山游览,行至山间一块巨石前时,梅兰芳即兴题写下一个硕大的“梅”字,并由齐如山监刻。此事被熊希龄知晓后,便派人将梅兰芳“请”到双清别墅,笑言擅自在山上刻字要“罚”梅兰芳,就“罚”他在香山义演一场,所得款项为香山慈幼院筹募基金,梅兰芳欣然同意。几日后在静宜园事务所后面的操场搭起露天舞台,由梅兰芳、姜妙香等主演京剧《宇宙锋》。此次义演所得票款一万一千元,梅兰芳全部捐给香山慈幼院。

1922年4月2日,胡适先生到双清别墅拜访熊希龄,二人在凉亭下谈史说故。熊希龄给他介绍了不少清宫里的趣闻逸事,胡适听得津津有味,并在当天的日记里将熊希龄讲述的故事记录了下来。

1925年8月,沈从文到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当管理员。熊希龄时常约他晚上到双清别墅谈些时事、哲学的话题。两个人有时坐在书房里,有时坐在院内的银杏树下。熊希龄往往向沈从文考问各种知识,直到午夜。多年后沈从文回忆这段情景,认为是熊希龄在给他种种“考试”。

1928年7月,蒋介石在碧云寺“祭告”孙中山先生后也曾来此,记载云:“七月十日,游西山,观双清别墅”,他还在日记中写道:“双清风景,甲于西山,即南方亦所少有!观其池水之清,山林之古,上下相映,更觉美丽!夫林泉之可乐,盖有如此者也!”

1929年,冯玉祥将军到慈幼院看望孩子时,与熊希龄在双清别墅长谈。熊希龄1918年曾任“顺直水利委员会”会长,负责海河、黄河流域的水利行政,而1923年冯玉祥曾治理过永定河,所以他们交流了不少治水经验。

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与双清别墅也有着渊源。1916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被任命为熊希龄内阁中的司法总长,二人交往甚密。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疗养时,特意到双清别墅拜访熊希龄。1932年她再此到香山养病时,便住在双清别墅。一次,诗人徐志摩、学者张奚若等人前来看望她。林徽因以双清之主人的身份带着大家登香山,观赏“西山晴雪”御碑。据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回忆:“香山的‘双清’也许是母亲诗作的发祥之地。她最早的几首诗都是在这里写成的。清静幽深的山林,同大自然的亲近,激起了她写诗的灵感。”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