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学生劳动成果搬上校园农产品大集
西城区“一街一品”让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东城区“最美环卫人”讲述岗位故事
卫生院诊室“搬”进敬老院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1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门头沟区举办首届中小幼农业劳动学习成果展示活动
学生劳动成果搬上校园农产品大集

 

逛校园农产品大集、尝学生自制美食、参与劳动教育沙龙研讨、体验各学校特色劳动项目……近日,门头沟区首届中小幼农业劳动学习成果大集在门头沟区军庄中心小学举办,来自全区32所中小学、幼儿园,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社区教育学院、教育基地的23个摊位亮相,集中展示了区域内学校劳动教育的特色项目和学习成果,很多市民群众用“惊艳”来形容“赶大集”的感受。

学生劳动成果搬上大集

当天的大集热闹非凡,吆喝声此起彼伏,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搬上展台,落落大方地向来宾推销山楂、石榴、柿子、地瓜等在学校收获的优质农产品,以及石榴汁、山楂糕、玫瑰香囊、五谷摆件等自制的农副产品,经历了一堂生动的劳动实践体验课。展会统一发放“代金券”,让来宾和师生们持券品尝农业劳动成果。除了校园美食外,不少摊位还展出了颇具特色的劳动课程项目,以便各校互相交流学习。

在军庄中心小学的五谷园中,学校正在开展冬小麦种植体验活动。在冬小麦科研专家的指导下,学生们拿起铲子挖沟、均匀撒种,再用手轻轻把土盖上。他们不光种冬小麦,还要展开课题研究,掌握科学的冬小麦研究方法。

大集落幕后,各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沙龙,融入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研究成果。

据了解,门头沟区立足区域文旅农林商体融合发展战略,坚持“学风的一半在田野”育人理念,将农业生产实践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深挖门头沟作为生态涵养区和涉农区独有的绿水青山与原野沃土资源库、案例库,作为开展农业劳动教育的天然教学素材,鼓励中小学、幼儿园师生迈出教材半步、迈出课堂半步,迈进文献学思维、迈进田野学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乡土情怀、研究思维、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为乡村振兴培育一批“田间学士和乡野创客”

本学期出台的《门头沟区中小幼创新型农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试行)》 提出,依托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小学校·好教育”发展联盟,以及“山谷系列”学校、“京师系列”学校、“京西系列”学校等深度合作机制,推动部分联盟校先行先试,指导各学校科学设置农业劳动教育课题选题方向和内容,将劳动教育过程整合为观察农业现象、发现农业问题、拓展农业技术的课题研究过程,实施“科研院所—学校师生—实践基地”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方式。同时推进农学职业教育体验,各学校依据选题内容和教育特色,在校内试行“初、中、高”三级新农人职业称号制度,根据课题研究阶段和任务完成情况,赋予学生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新农人职业称号,丰富学生的研究趣味和职业体验。

《方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明确了各学段的实施目标、指导建议和评价方式。比如幼儿园会在专业科研教师的帮助下,开展以动植物观察与养护为主题的微课题研究,使幼儿能够基本分辨一般农作物和家畜家禽,认识区域特色动植物,了解常见动植物的生存习性和生长特点,初步形成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高中阶段则开展创新实验研究方向课题,形成实验研究数据和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型社会调查研究,推动农业试验项目落地,帮助村集体实现富农增收,打通科学实验成果向社会经济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门头沟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曹彦彦表示,门头沟区坚持五育并举,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功能,将农事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文化课教育、艺术课教育深度融合,让学生在体验农事劳动教育过程中,进行美的熏陶、价值观的教育、劳动习惯的培养和劳动意志的磨练。通过引导师生迈进生活找原型、迈进文献学思维,组建以农业科研专家为研究导师,农业一线从业者为实践导师,学生为实施主体,教师为支持力量的校际农业实践研究队伍,进行劳动创新型研究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研究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等高阶能力,让劳动教育为乡村振兴培育一批“田间学士和乡野创客”,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张大为 陈子奇/文 任洁/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