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女士 私企员工 女儿7岁
试着在生活中自然地进行“死亡教育”
关于“死亡”的话题,别说是对小孩子,就算是对大人们来讲,也是十分忌讳的。偏偏在最近,我7岁的女儿说话时总把“死了”当成一个修饰词,放在和我们的对话中:“我快累死了!”“我要烦死了!”……在她看来,“什么死了”似乎跟“什么好了”一样,是一句普通的陈述。
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如果在家说出“什么死了”这样的句式,家里的老人是会拍案而起的,那时候的我就觉得十分委屈,这也不能算是脏话,为什么不能说?所以,我曾一度认为,和孩子说“死亡”没有用,说了他们也未必能理解,反而还会害怕。但是近两年来,随着未成年人自杀、虐待动物的新闻屡见报端,使我转变了思想,“死亡教育”的意义,其实是让孩子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眼下正值秋季,我带着孩子到户外游玩时,会给她讲“树叶”的生命故事,它们在春天萌芽,夏天繁盛,秋天飘落,我一边讲,一边模拟树叶和大树之间的对话,把它们拟人化,孩子听得十分认真,还不时发问:“那小树叶落下来之后是死了吗?”我告诉她,小树叶落入泥土,会化做肥料继续滋养大树,这是一个生命的循环,不仅是小树叶,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样的教育引导,女儿开始对生命有了比较正向的理解。
石女士 办公室文秘 女儿9岁
在日常中学会理解生活,懂得尊重生命
地上搬家的蚂蚁、枝头唱歌的鸟儿、草原上奔跑的羚羊……处处彰显着生命的底色。教孩子学会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问。见微知著。我认为最重要的生命意义往往蕴含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在生活中,平时就时刻叮嘱孩子多感悟生活,注意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各种生命。
懂得敬畏生命,首先得让孩子看见生命。 记得在孩子小的时候,带孩子出去玩。当时是冬天,道路两旁种的景观职务结了很多红色的小浆果,当时孩子就跟我说:“妈妈,我要摘果子。”我就跟她说:“可以摘几个,不要摘太多哦。这些果子是小鸟冬天的食物。冬天特别冷,如果小鸟找不到食物,会饿死的。”……从这次之后,每当遇见这种带浆果的树,女儿都会停下来看一会儿,看小麻雀在书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很是开心。此外,孩子也喜欢蹲下来看蚂蚁搬家,一看就好一会儿,我也会陪着她看。我还给她买了《蚂蚁搬西瓜》的绘本,她也很喜欢。
让孩子珍重生命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也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体,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她才能明白什么是尊重,从而产生怎样去对待一个人,怎样去对待动物,进而明白什么是生命。重视孩子的感受,在意孩子的想法,将孩子视为真正独立的个体,不断地创造吐露心声的环境。如果孩子在外面或家里受了委屈,此时如果有人能懂他、安慰他、引导他,孩子就不会憋屈在心里,可以释放出来,心就通了。
如果从生命的角度来说,大人跟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生命,本该是互等的交流。在家庭教育中,在什么时候需要扮演家长角色,在什么时候要做孩子的伙伴,分寸的拿捏很重要。
刘女士 中学老师 女儿9岁
带孩子去大自然里感受生命的意义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里,在山野田间长大,有了烦恼忧愁时喜欢到大自然里走走,纾解郁闷。现在到了大城市工作、生活,我还是保留了小时候的习惯,有了孩子后也喜欢带她出去散心,在湖光山色中告诉她生命的意义,在老家的田地里带她体验农耕文化,让她亲眼见证一颗种子、一株花的生长,亲手种下瓜果蔬菜,秋天时再去收获果实,我相信这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会有好处。
我从事教育行业,听过也见过心理出现严重问题的学生,究其原因,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的家长几乎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生命教育,没有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可贵,也没有提供舒缓压力的方法,所以这些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懂得正确解压,有的伤害自己,有的伤害别人。我不仅在课堂上和学生讲述生命观,在家长讲堂上告诉家长们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也会对自己的孩子身体力行,让她学会珍爱生命。
在我的教育下,女儿从小就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她很乐天,会从日常小事中寻找快乐。她会蹲在家里养的花旁边,叽叽咕咕和花草聊天,出门后她也表现出对自然、对动物的亲近,我能看出她发自内心的喜悦,特别可爱,我希望孩子能保持住这份纯真,长大后也要积极热爱生命。
北京市教育工会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雷秀雅、赵信如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尊重和珍惜生命
很多研究者提出,生命教育是解决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的重要方法,适时正确地对孩子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尊重以及珍惜生命是十分有必要的。
生命教育首先是让孩子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最核心的一点。然后从爱自己推及到爱他人,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能伤害他人的生命;不仅要尊重人类的生命,也要尊重大自然中每个生灵的生命,比如植物、动物等等,教会孩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仅要爱护现在的生命,也要爱护未来子孙后代的生命,通过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式,为将来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总的来说,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对生命的责任与担当。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当学习与其他方面发生冲突时,家长往往将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孩子与大自然的接触,与各种各样的人建立关系的机会,甚至忽略孩子的生命。在一个案例中,一个孩子多次和家长说自己很痛苦,想让家长带他去看医生,但是家长觉得孩子在胡闹,是逃避学习。后来孩子3次自杀,家长还是觉得孩子在闹,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被家长尊重,自己的生命根本不被家长当一回事,这便是家长没有建立正确教育观的后果。
正确的教育观应该首先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从孩子出生起,家长就要让其与这个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让他们知道有人爱他们;多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他们知道大自然的美好和重要性,教会他们在感觉疲惫和沮丧时,如何在大自然中放松自己,调节情绪。通过这些,孩子慢慢会感觉到生命无处不在,生命十分美好,感到痛苦时能找到纾解的途径,甚至通过像吃饭这样平常不过的事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第二,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可以让孩子面对困难时有坚强的意志力,不会因为逃避而轻易放弃生命。锻炼抗挫折能力,首先要给孩子面对挫折的机会,不能什么困难都由家长替孩子解决,只有在生活中经历各种小的挫折,才能有应对大挫折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每次遇到困难都无法战胜,总是失败,也无法拥有抗挫折能力。所以家长在孩子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要帮助孩子共同克服,在孩子成功战胜挫折后要给予适当鼓励,这样可以给孩子树立自信心,积累应对困难的经验,从而拥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
第三,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是孩子最熟悉的环境,家庭带给他们的感受会影响到他们对其他环境的感知。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互相关心,彼此尊重,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从而拥有生命的幸福感。这会让孩子在其他环境中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进而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加深孩子对生命的热爱。
第四,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仅仅只依靠语言的教导,往往难以让孩子深刻地理解生命的重要性,父母作为孩子天然的模仿对象,应该以身作则,正确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家长对生命的漠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导致孩子形成对生命不以为意的态度。所以,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尊重每个生命,让孩子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本报记者 任洁 张晶 杨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