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生 启动环保循环
垃圾分类后运去哪了?“进入卸料大厅后,可燃部分通过燃烧发电转为绿色能源,产生的渗沥液进一步处理回用以节约水资源……”在阿苏卫科普宣教展厅,讲解员通过交互平台、VR游戏向参观者揭开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化腐朽为神奇”的神秘面纱。
这里曾是北京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数十年的超负荷运转致使周遭环境“难承其重”,如今却建成了全市首个以焚烧发电为主,集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科普宣教、产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从“垃圾围城”的困境到彻底实现昌平区原生垃圾“零填埋”、100%无害化处理,阿苏卫循环经济园区向“绿”而生的背后,离不开“绿色税制”的支持。对此,北京华源惠众公司负责人潘大晴深有体会:“近年来,企业将合计享受的2028.75万元环保税优惠循环用于技术改造、减碳减排,综合采用SNCR、半干法、干法等工艺对烟尘进行脱硫、脱硝、除尘,使排放指标优于欧盟2010标准。”自2019年正式投运以来,该园区日均处理生活垃圾超3000吨,年上网电量4.8亿Kwh,能满足约1.4万户居民日常用电需求。
环保税独有的“多排多缴、少排少缴、不排不缴”调节机制,撬动企业从“被动要我减排”转向“我要主动减排”。开征五年,昌平辖区内企业累计享受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等税收优惠政策0.99亿元,减免户数增长40.91%,越来越多市场主体踏上“阿苏卫”式转型之路,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
“绿”税成荫
共守一方清凉
“绿色税制”所涉领域包罗万象,税收治理亦千头万绪。昌平区税务局积极扩大税收共治“朋友圈”,联合区生态环境部门、住建委部门、城管执法部门构建“四部门三项制度六类数据”共享共治平台,探索形成“源头信息共享、网格化核查、精细化服务”的管理链条。
“通过大数据筛查精准定位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仅二季度便完成补缴税款和滞纳金323.09万元。”昌平区税务局财产与行为税科钱伟建表示,“以数治税”最重要的还是深化精细服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北京农机试验站便是税务部门靠前服务、未诉先办的受益者之一。在对环保部门的污染物监测数据进行复核比对时,昌平区税务局发现该企业环保税额较大,初步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走访、调研生产模式、核查排放数据,确认其符合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条件,协助企业享受每年超5万元的税款优惠。
“我们通过种养结合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种植、智能化养殖、立体化生态循环,推动三产融合和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成功输送到津巴布韦等多个国家。”北京农机试验站负责人杨瑞学告诉记者,税务部门为我们送来的税惠大礼包,既解了企业资金燃眉之急,又坚定了我们传承先辈之志、发展绿色农业的决心。
昌平区税务局积极协调区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确认了1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名单,组建专业顾问团队逐一走访调研,累计为符合条件企业年度减负约1500万元。“针对部分企业税款已缴纳的问题,我们协调第一税务所开通退税绿色通道,简并申报流程,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全额退税。”钱伟建说道。
点“绿”成“金”
税企携手共赴未来
作为最早一批入驻未来科学城“能源谷”的代表企业,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央企领头羊作用。用时8年持续攻关,首创分散式电池储能系统结构,建成全球首座百兆瓦级储能电站,年度新增电量可供3万户家庭使用;牵头研制国内首台5兆瓦、7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核心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技术创新少不了税收政策的精准助力。去年,我们累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871.83万元,帮助我们在能源行业中抢占版图,实现年度营收10.7亿元,同比增幅达26%。”谈及“双碳”目标下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该公司负责人李卫东满怀信心。
“十四五”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期,昌平区加快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等重点功能区创新发展,制定实施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迈向4000亿产值的征程,绿色税收从不缺席。昌平区税务局党委委员、总会计师茅云鹏表示,将持续推进多税共治的绿色税收体系,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尚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