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水环境治理,北京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了水清岸绿。水清了,人来了,机遇也就来了。水+经济,让昔日的“小河沟”成为北京市民“会客厅”;水+体育,200多公里滨水步道实现沿河“一走到底”;水+文化,恢复通航的大运河串联起古老的历史建筑和现代化的都市风光……如今,更加多元化的“水组合”正在润泽着北京城市发展脉络。
昔日“小河沟”成为北京市民“会客厅”
北京六环内共有41条河。多年治水,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水清岸绿,破碎的滨水岸线贯通了,成为这座城市中珍贵的公共空间。2022年9月,北京市首次将“水岸经济”写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意见》。
在亮马河、永定河、三里河、北运河等河湖水系,滨水商业、文旅运动方兴未艾。水岸经济在一条又一条河流中孕育,也赋予了古老河流以新的活力。
华灯初上,亮马河畔的蓝色港湾热闹起来……作为北京国际风情水岸,亮马河成为市民游客最喜爱的打卡地。经过治理,如今亮马河18公里滨水慢行系统全线贯通。船在水中游,人在岸边走,昔日“小河沟”成为北京市民“会客厅”,城市焕发新活力,市民更有幸福感。
亮马河经过河道综合治理后,不但河道水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亮马河沿线经济业态品质也不断提升,逐渐打造成为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国际范、文艺味、烟火气共融共生的水岸经济带,成为北京市最具商业氛围的滨水绿道,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共赢。特别是在新消费趋势的带动下,亮马河沿线的经济业态越来越丰富。首店、首牌、首秀、首发经济,促使沿河商圈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黑珍珠餐厅、网红咖啡馆、沉浸式影厅,满足不同人群生活和消费需求。桨板、骑行、后备箱咖啡,打造年轻人一站式休闲娱乐空间。
记者获悉,目前,由朝阳文旅集团牵头推进的亮马河经济带规划设计及建设提升工作正在持续进行。为进一步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今后,滨水空间还将增设更多的公共艺术品,并举办大型公共艺术活动,把亮马河经济带打造成为未来城市舞台,让高品质的艺术融入城市“会客厅”。
200多公里滨水步道实现沿河“一走到底”
近年来,北京市有水河道、有水河长、有水水面大幅增加,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随着河湖水环境的不断改善,群众对亲水活动需求不断增长。北京市水务部门结合北京河湖特征与市民需求,陆续推出了系列适宜观光、游船、跑步、骑行、垂钓、滑冰等活动的河湖空间,同时衍生出桨板、赛艇等水上运动。
为满足市民亲水需求,市水务局结合河道治理,打通了西南二环水系、凉水河、清河等滨水游憩通道,累计建设200多公里滨水步道,实现沿河“一走到底”,打造了便利可达的城市滨水生态体系。利用改善后的河湖环境,陆续开辟了25处河湖、公园滑冰场,修建了河湖垂钓平台600余处,开辟了不少皮划艇水上活动区域。
今年,北京市水务局向公众推介了涉及永定河、温榆河、北运河等河流的9条滨水骑行线路,进一步丰富健身休闲滨水空间。
经过近8个月的提升改造,永定河滞洪水库中堤开放设施提升工程于今年“五一”前正式完工,将中堤道路打造为环形滨水道路慢行系统,全长20公里,开放主题为“荒野骑行、乐活中堤”,是集文化科普展示、骑行和健步等户外运动体验于一体的亲自然、高品质的综合滨水休闲空间,形成了中堤骑行道路、文化科普港湾、稻田水库侧溪流景观、条石景墙等多个打卡亮点。
北运河经过多年综合整治,水环境大幅改善,生态、涵养、休闲的功能日渐凸显。围绕北运河打造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水上(海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试点单位。
北京水文化遗产初步形成“一轴两带”空间格局
目前,北京水文化遗产作为古代水利文化的载体,已初步形成“一轴两带”(北京中轴线、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空间格局。
北京地处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千百年来,运河水汇聚于此,积淀出深厚的运河文化。恢复通航的大运河,仿佛一条时光轴,串联起古老的历史建筑和现代化的都市风光,成为游客打卡的新地标。10公里的运河水路,沿途的运河商务区、燃灯塔、大光楼、三大建筑、绿心公园等建筑错落交织,至终点大运河森林公园柳荫广场码头行船过程中,游客举着手机拍照打卡,感受大运河的文化魅力。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北运河流域横亘京津冀,北京段占整个流域面积的70%,承载着中心城区90%、城市副中心约85%的排洪任务。由于北运河地处“五河交汇”,“排污河”曾是它的标签。区域截污治污、河滨带生态修复、滩地小微湿地及城市公园建设……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水系综合治理,北运河水质得到大幅改善。
同时,运河及两岸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前期建设中就得到了重视。目前,通州区不可移动文化点位达到了238处,包括燃灯塔、文庙、紫清宫、佑胜教寺等建筑,其中燃灯塔已经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承载大运河文化历史的重要符号。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