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图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飞“岩”走壁 让人心生直面人生的勇气
在沉浸式旅游中 深度触摸中华文化
没有家长在的时候 这个孩子的行为值得表扬
楼上上班 楼下带娃 单位的托育中心获好评
不期而遇的温暖 为两个小主人公点赞
儿子送妈妈去老年大学 反复叮嘱的画面很熟悉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0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沉浸式旅游中 深度触摸中华文化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笔者发现,沉浸式旅游已经成为各大景区争相打造的标配。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包括《又见平遥》《知音号》等实景演出,西安长安十二时辰、沈阳中街步行街等主题街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等推出的沉浸式展览等。以沉浸式表达发掘文化旅游资源,带给广大游客良好的深度体验。

显而易见,沉浸式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之处,就在于游客的深度体验和参与。让被动式、打卡式旅游,变身为陶冶情操,涤荡内心,焕发激情的一个原动力。它是伴随着体验经济而生的,即通过全景式的视、触、听、嗅交互体验,使游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沉浸式体验改变了传统的时空关系,它打破了白天和夜晚、当下和历史、室内和户外、真实和虚拟的界限,让游客身临其境,获得不同的体验感。随着用户的消费升级,线上互动无法给用户带去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青睐线下社交及体验,有代入感的沉浸式体验一跃成为新的市场消费趋势。

这让笔者想起了前些年去延安、井冈山团建时,在这两个地方看到的大型室外剧体验,它们都融合了当地的自然、人文等,情景再现了以往革命战争年代的激荡人心的故事。这种感同身受,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地穿越了时空。而且演员多为当地农民,他们白天种地,晚上演出,自身的农民气质,让这样的室外剧更加真实朴实。

被文旅部高度评价的武汉文旅集团旗下项目《知音号》,是一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这部剧目通过对码头大佬“面窝”、爱国商人“许世康”、桥梁学家“茅天泽”等108个角色的演绎,让武汉历史文化故事“活”起来、动起来。

可见,沉浸式文旅项目就是要全方位重视人的感受,不把游客、参观者、消费者当做普通的客人,而是当做项目的参与者、实践者。这些年,我还去了200多个博物馆参观体验,我发现很多博物馆,伴随着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许多展陈方式越发前沿并具有科技含量。在这种高度还原的场景中,参观者内心与历史场景高度共鸣,从而使体验达到了空前的酣畅淋漓。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沉浸式旅游中,光凭超高的技术去完善是不够的,还要借助所在地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故事来穿针引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如专家的普遍看法,历史文化才是文旅体验的根和魂,是沉浸式故事的核心来源。

眼下,经过多年的探索,沉浸式旅游、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产业几乎对文旅新型消费领域实现全覆盖,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也提出,“鼓励定制、体验、智能、互动等消费新模式发展,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强调要培育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即便如此,全国沉浸式文旅还是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眼下创意不足、体验不够仍然制约着沉浸产业的发展。

可见,只有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沉浸品质,才能使沉浸产业走入坦途。没有文化加持的沉浸式体验只能是过眼云烟。此外,还需要继续探索更多的沉浸式体验业态:如沉浸式美食、沉浸式夜游、沉浸式观剧、沉浸式住宿、沉浸式购物等。笔者以为,只有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深深地植入到沉浸式文旅中,沉浸式体验才能更好地走向“远方”,旅游才能更有“诗意”,更多的旅游项目才能赢得中外游客的欢迎。

□赵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