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窗
3上一版
 
感受考古魅力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9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受考古魅力

考古队专业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清理工作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向公众介绍考古调查勘探最主要的工具之一——洛阳铲
发掘现场,考古技师朱爱娟拉出尺子测量古迹
工作人员每天会在考古工作日志上记录
参与活动的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了解植物考古知识
工作人员将刚出土的文物进行标签化管理
 

秋分已过,寒意渐浓。幽静的圆明园遗址公园中偶尔听见几声鸟叫。跨过木桥、走过石板路、穿越层层树林,一路向西北方向而行,澹泊宁静遗址便出现于眼前。

澹泊宁静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部,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雍正五年(1727年)时已建成,取意于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经近300年的变迁,眼下一群人正在忙碌,他们在对遗址中翠扶楼进行考古发掘。

拉起尺子测量、按比例缩放、精准地画到纸上……发掘现场,有着20余年考古绘图经验的考古技师朱爱娟仔细地进行着考古绘图。她要绘制的这个石头台阶,面积不大,但石头的形状很不规则,边多、棱角不少,这样的状况给她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她一点一点地用尺子测量着石头的每个边,然后逐一绘制到纸上。

不远处,另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考古技师马佰超带着几位专业技术人员一手拿着手铲,一手握紧刷子。双手熟练地配合,进行着田野考古的重要操作——清理。蹲姿在整个发掘现场是常见的姿势,清理一会儿,大家的腿感觉有些麻,站起来活动几下,然后又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今年9月初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带领由专业技术人员、技师等20余位工作人员组成的考古队,在这个500平方米的现场中开展着考古发掘工作。“考古这行很苦,我们考古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都忙在田野上,要学会耐得住寂寞。”虽然工作环境很艰苦,但在张中华看来,这个行业也很有乐趣。“田野作业中,当你有新的发现时,那种惊喜瞬间如同打鸡血一样,让人兴奋,也是我们坚持的动力来源。”

让张中华欣喜的还有,近年来社会大众对考古工作的关注度不断升温。2015年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着手开放圆明园考古工地,通过现场观摩、专业讲解、模拟考古、发掘直播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展示考古工作过程和成果。“今天,我们就邀请了25名市民、学生走进考古现场,近距离领略考古魅力。”据了解,本年度的澹泊宁静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预计持续到10月底,期间考古工地将全程向社会开放,市民、游客可在考古队工作时间近距离感受考古。

□本报记者 盛丽/文 曹立栋/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