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朝阳区打造“花园城市”示范区
中国铁路北京局秋季集中修施工提速
百人集训营助力京冀协同发展
在售月饼礼盒基本实现“瘦身”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23年9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朝阳区打造“花园城市”示范区
今年年底前将再开放25处公园
 

走出家门,一条绿道缓缓延伸至城市公园,公园周边水清岸绿;乘船亮马河,尽览“1河2湖24桥18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奥运塔、大望京、CBD灯光秀璀璨夺目……近年来,朝阳区持续为朝阳群众打造一个蓝绿交织、人水和谐、水城共融、灯光璀璨的宜居环境。记者近日从2023年北京CBD国际商务季“宜居”朝阳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朝阳区着力打造“花园城市”示范区,涵盖住建、生态、园林、水务、交通等多领域,目前城市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均居全市第一。今年年底前,朝阳区将再开放25处公园。

“千园之城”再上新

近年来,朝阳区加快推进花园城市建设,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公园化的城市景观、公园里的健康生活为主体,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绿色休闲空间供给和服务。今年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花园城市的建设目标,强调更加注重城市特色内核和全社会自发参与,以全域空间为对象,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宜居度,同时激发全社会力量共同缔造美丽环境和美好生活,营造“在不断生长的花园城市里,百姓随时随处享受美好生活”的景象。

作为北京市花园城市示范区,同时又是公园开放的先行区,朝阳区从绿色生态空间治理、滨水空间综合治理、交通综合治理、城市更新等方面全面推进花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朝阳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底,朝阳区城市绿地总面积1.6万公顷,公园绿地面积6400公顷,均居全市第一,建成大中小微公园绿地140余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2.15%。实现人均绿地面积46.74平方米,高于北京市42.6平方米的人均水平。

如今,朝阳区大大小小的各类公园已近千个,号称“千园之城”。2023年,朝阳区启动了朝平公园、温榆河公园朝阳段二期2处公园和7处城市绿地的建设,“千园之城”将再添新。

据悉,朝平公园位于朝阳区平房乡,总面积45.69公顷,融合文化、科技、现代特色,将打造成全龄友好、有朝气、有活力的城市公园。温榆河公园二期规划区域范围约9.41平方公里,将充分运用水、田元素,结合“营帐、教育、运动、潮玩、音乐”等主题IP,打造5大生态风光,并串联各具特色的景点,布置规模成片的绿色文体活动场地和多种打卡游线,形成多种特色游赏方式。

年底前再开放25处公园

绿是朝阳流动的颜色。近几年,朝阳区以品牌绿道串联城市地标、公园、水系、文化、体育等资源,建成绿道270公里。北部绿道建设成效初显,总长约130.8公里。继2022年9.5公里朝阳绿道示范段建成后,二期望京环至朝阳站段25.5公里主线也已连通,在朝阳北部实现了绿道、滨水廊道及慢行系统三网连通111.8公里,将20个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绿地“串珠成链”,服务辐射了周边11个街乡、54个社区的居民。

“未来我们将加快建设‘五乡十园’绿道一期(即绿隔地区公园环绿道朝阳段一期),重点将朝阳东部地区建设成为朝阳区打造公园里的城区示范区域,展现示范效果;进一步打造品牌绿道,打造‘自行车之城’和‘乐跑之城’,加强公园与绿道结合,建设绿色‘15分钟健身圈’,为广大市民带来更多绿色福利。”朝阳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朝阳区大力建设“无界公园”,2022年已实现43处公园开放管理,拆除公园围栏36300余延米,打破公园与相邻绿地的阻隔,加强公园与城市的生态连接。2023年底前,朝阳区将再开放25个公园,开放比例超80%,将拆除围栏挡墙3.6万余延米,新增休憩广场7处,共计开放公园面积1248.1公顷。至此,朝阳区公园开放管理总面积将达到2100余公顷,推动实现步行10分钟可进入的无界公园。

将现“水街”运河古韵新貌

朝阳区持续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打造了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坝河、萧太后河等优美河湖滨水空间。今年以来,“亲民河”亮马河再添便民举措,亮马河18公里滨水慢行系统实现全线贯通,横向打通新源街路、新东路桥区,纵向连通新东路、三里屯路、麦子店街、安家楼路,23个小区直达亮马河,节省市民穿行时间,盘活三环路桥下灰色空间,实现水网、绿网和路网“三网融合”。

“为了给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水上娱乐活动,我们扩大河湖开放共享,在亮马河部分水域开设桨板、皮划艇、赛艇等水上运动试点。”朝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市七处试点之一,亮马河水上项目自开设至今,约有2.9万人次来体验皮划艇、桨板等活动。

同时,朝阳区致力于让水“流动起来”,完成水系连通建设,构建起“一纵四横、多支多点、排蓄渗用”的“朝阳水网”。全区24条共计200余公里的主干河道实施全域连通、蓄水流动、生态修复和智能调度4项措施,实现水体流动、净化提升。

□本报记者 孙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