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擦亮文化“金名片” 古都新韵绽芳华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9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擦亮文化“金名片” 古都新韵绽芳华

北大红楼吸引了很多观众前来参观
颜料会馆上演的精彩相声演出,为观众带来欢声笑语
观众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展厅参观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70年建都史。这里不仅积淀着厚重的历史,也散发着浓郁的文化魅力。推进长城文化带的传承保护利用,挖掘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大运河文化;梳理历史、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上演精品文艺佳作,为市民提供文化饕餮大餐……近年来,北京通过系列活动多维度发力,为文化建设“加码”,擦亮这张文化“金名片”。

探寻首都历史文脉 推进文化带传承保护利用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石景山区中部,翠微山麓,占地34.4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2002年,这里成为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这里历史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2处,区级文保单位及普查登记文物17处,有价值院落37处。北京法海寺博物馆、承恩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等特色鲜明、颇具亮点的博物馆便坐落其中。

石景山区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承载之地,近年来,该区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博物馆之城建设,依托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丰富多样的文博资源、文化印记,建设模式口博物馆集聚区,同时推进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等一批“类博物馆”建设与培育,多元化展示了石景山区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的特色。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博物馆9家,每年参观游览17万余人次。

不仅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近年来,北京不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传承保护利用持续深化,持续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挖掘北京“地方”运河文化特色,取得明显成效。

通州“三庙一塔”是国内唯一的三教合一建筑群,占地约12000平方米。“三庙一塔”指文庙、燃灯塔及其附建的佑胜教寺、紫清宫。它们在这里互为紧邻而又相互独立,和谐共存了400余年。这三座独立存在的庙宇,近距离呈“品”字形坐落在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成为通州运河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以来,为不断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通州燃灯塔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澄清下闸、路县故城、玉河庵等大运河沿线文物及重要考古发现列入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寺、白浮泉遗址、八里桥等一系列古迹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项目,整体文物风貌整体明显改善。

此外,针对大运河河道与水工遗存、运河附属设施遗存等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大运河白浮泉遗址考古勘探1.03万平方米,发掘243平方米,基本明确九龙池范围以及白浮泉的历史流向。完成万寿寺东路、张家湾古城东城等重点考古勘探工作。

去年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通航。今年5月开始,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运河游船夜航全面开启,打造运河华彩夜游,为市民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如今,大运河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的重要承载,已经形成了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绿色运河、生态运河,成为北京城市的亮丽符号。”通州区文旅局大运河文史专家任德永介绍。

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

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

不久前,国家自然博物馆原创“猫之由来——猫科动物的演化”公益展开幕。观众近距离观赏了展出的38件生物标本,了解到猫科大家族从古到今的演化历程以及其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建筑面积23000余平方米的国家自然博物馆中,馆藏藏品37万余件,珍稀标本数量在国内自然博物馆居首位。该馆年接待观众达180万人次。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这里免费对社会开放。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国家自然博物馆在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据了解,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尚在建设中。根据规划,新馆的展览面积将达6万平方米。届时,该馆的年接待量也将在目前180万人次的基础上大幅增加。新馆将设置展览陈列区、教育科普区、藏品收藏区等区域,其中,教育科普区的功能将进一步凸显。

在北京,打卡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感受这座城市文化特色的一种方式。据了解,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就明确提出“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加速推进,经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成立博物馆之城建设专项工作组,共同建设北京博物馆之城。截至2023年6月,北京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达217家,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博物馆集群。

书香四溢满京城

精品演出亮舞台

展场总面积1.5万平方米,设置8大专区350个展棚,208家参展商集中展示展销40余万种精品图书……不久前,为期11天的“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在地坛公园举办,又给京城增加了一抹书香。

不仅是漫步书市感受文化氛围,在北京,人们还可以走进各具特色的实体书店,沉浸书海、品味书香。坐落在地安门外大街的新华书店地安门店·为宝书局是中轴线遗产保护区范围内唯一一家挂牌文物经营的书店,这座由灰色砖墙和红色木质门窗组成的二层建筑是不少人的打卡书店。

经过两年时间的精心筹备和转型升级,今年4月北京发行集团旗下的这家书店重装亮相。除去浏览近万种图书,书店中的各种中轴线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也赢得读者的喜爱。

浓郁的书香为京城增添着文化感,一台台精品演出也为首都观众奉上精彩的文化盛宴。2021年7月19日,北京市提出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近年来,京城舞台上精品演出层出不穷,为观众提供了文化饕餮大餐。

近日,“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如约而至。本届展演季以“文艺展新姿 精品献人民”为主题,共设大剧场展演、小剧场展演、精品演出进高校、“北京国际电影节”秋季展映、戏剧沙龙、云剧场等六大单元。

原创话剧《西去东来》讲述东来顺120年传承发展的文化历史;集“五个一工程”和“文华大奖”于一身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再次登临天桥艺术中心;原创音乐剧《觉醒年代》在世纪剧场连演8场……作为展演季的主体单元,大剧场展演剧目涵盖话剧、舞剧、歌剧、音乐剧、戏曲、音乐会等多种艺术门类,类型丰富、风格多样、各具看点。

小剧场展演单元也呈现多元演艺格局。在颜料会馆等14个城市小剧场和新演艺场所里,歌舞剧、话剧、戏曲、音乐会等各类演出活动以更年轻化的样态和创新表现方式轮番上演,沉浸式、体验式剧目应接不暇,演艺与科技有机交融,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充分体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演艺市场的创新创造活力。

打卡红色新地标

感悟浓厚历史底蕴

9月12日,来自通州区潞河中学的160余名中学生走进北大红楼,参观主题展览。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在历史场景复原与专题陈列展示相融合的沉浸式学习路线中进行参观。

在分组参观后,学生们分别进入不同旧址复原展厅内,借助学案,进行专题学习。学习过程中,讲解老师针对学生们的疑惑细心解答,并结合展览内容进行知识扩充。完成作答后,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学案,畅谈自己的感悟。

北大红楼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先驱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曾推动新文化运动走向高潮,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地,对推动全国范围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馆长杨家毅介绍,2021年6月以来,北京市先后发掘整理出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一批共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其中十余处目前已向社会开放。北大红楼等场馆成为学习教育的实景课堂,吸引着人们参观、打卡。这里成为了受大家欢迎的北京红色文化新地标。“自从2021年开放以来,已开放的中共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目前累计接待参观观众超600万人次。”

□本报记者 盛丽/文 彭程 曹立栋/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