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慈禧与中轴线美食老字号的那些事儿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9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禧与中轴线美食老字号的那些事儿

 

慈禧太后一生喜爱美食,也擅长鉴别美食。吃腻了山珍海味后,民间小食反而能带给她更大的震撼。北京中轴线上的不少老字号美食,据传都与这位慈禧太后有很深的渊源。今天,我们就根据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详细挖掘一下慈禧老佛爷与中轴线上老字号美食的那些逸闻趣事——

为“福兴居”灌肠铺赐“龙罩”“黄旗”

清光绪年间,在中轴线北端的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即万宁桥附近有一家“福兴居”餐馆,以经营灌肠而知名,因掌柜子姓普,人称“灌肠普”。这里的灌肠旋切成中间厚,两边薄的片儿,煎后又脆又韧,颇有口感。在锅中煎至两面冒泡变脆,蘸上调好的盐蒜汁趁烫吃,满口留香,那叫一个绝,被誉为“后门(地安门)第一味”。

距“福兴居”不远的地安门外大街西侧有个火神庙,为皇家道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朝廷要派太常寺的官员到此祭拜。

据传,有一年,慈禧太后亲自到火神庙进香,当车辇出了神武门,绕过景山,出了地安门,刚过万宁桥,她就闻到一阵阵的香味儿,便问随行的大太监李莲英:“这是什么味道,如此诱人?”李莲英最能揣摩主子的心思,马上答道:“回皇太后,这是福兴居煎制灌肠时传过来的香味儿。”慈禧随声说道:“降香后品尝!”李莲英不敢怠慢,急忙让一个太监到“福兴居”,令掌柜备二十盘灌肠,准备接驾。

“福兴居”的掌柜一听说老佛爷要光临,一时慌了手脚,幸亏李莲英派了太监协助操办,教其迎接圣驾的礼仪,并命人立即到鼓楼前“乾泰隆”绸缎店撕了九尺黄缎子,铺在座位上,并将从庙门到店铺的过道儿打扫干净。忙碌了半个时辰之后,有庙中小道士传出话来:“将御用灌肠送到庙里去。”掌柜一听,才松了一口气,遂将二十多盘灌肠放进提(食)盒里,在太监的监视下,带着两个徒弟,将三个提盒送到庙中。慈禧令掌柜觐见,掌柜双手捧着一盘灌肠,恭恭敬敬地来到慈禧面前。

慈禧品尝了“福兴居”灌肠后大加赞赏,并让随行的几位大臣也品尝了一下,众人都说好吃,于是慈禧赏了掌柜十两银子。几天之后,两个太监将慈禧太后所封的“龙罩”(系绘有龙图案的丝质明黄色遮盖物)和“黄旗”(也称龙旗,系绘有龙图案三角形明黄色小旗)送到了“福兴居”灌肠铺,令“福兴居”按时进奉灌肠入宫。“福兴居”因这“龙罩”和“黄旗”,买卖越做越兴旺,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才衰落。

为“月盛斋”老铺赐四道“腰牌”

老字号“月盛斋”开业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创办人马庆瑞,全名为“月盛斋马家老铺”。最早在中轴线前门箭楼的西月墙路南,借这道月形墙取名为“月盛斋”。其“月”字取其地利;“盛”字来源于明清时期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选其“盛”字,顺为天时;“斋”字多指书房、学舍、饭店或商店,借用文雅的“斋”字,融会人和。后该店迁至户部街。清代《京师坊巷志稿》有“户部门口羊肉肆,五香酱羊肉名扬天下”的记载。而《旧京琐记·市肆》称:“月盛斋者以售酱羊肉出名,能装匣远赍,经数月而味不变。铺在户部街,左右皆官署,此斋独立于中者数十年竟不以公用征收之。”因其所处的独特位置,当初经营的对象大多是宫廷内侍及衙署官吏。

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慈禧太后五十大寿,满朝文武大臣到处搜寻奇珍异宝为她筹备寿礼。据传,有位大臣寻思:“给老佛爷送什么寿礼呢?宫里的奇珍异宝她多得数不清,山珍海味早就吃腻了,送什么也不新鲜,我得送一份与众不同寿礼!”于是,他特意来到“月盛斋”,备了一份包装精美的大礼盒儿,并系上“祝皇太后万寿无疆”的绸带,进奉给老佛爷。不承想,慈禧太后品尝了“月盛斋”的酱肉之后倍加赞叹。光绪十二年十月十二日(1886年11月10日),慈禧特别恩准,发给“月盛斋”四道进宫腰牌,作为往皇宫内送肉食的通行证件,从此“月盛斋”酱羊肉成为宫廷御用贡品。

慈禧“撤帘归政”退居颐和园后,每晚必有一顿夜膳,而所食之物,又多有“月盛斋”酱肉、烧饼和粥,所以“月盛斋”掌柜要轮流值守于颐和园御膳房。

“月盛斋”因受到清廷的青睐,又因其牛羊肉食品制作精良,别具风味,由此名扬京城。

1950年“月盛斋”从户部街迁到前门外五牌楼西侧至今,由此“月盛斋”经营了130多年长盛不衰。

为“惠丰堂”饭庄御题匾额

“惠丰堂”饭庄是旧京“八大堂”之一。据《北京老字号》载:“惠丰堂”开业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地址在中轴线南段前门外观音寺街。到了清朝末年,生意很不景气。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被总管太监李莲英的“继子”李继良以两万银元买下,仍沿用“惠丰堂”的字号。随后他将饭庄交给其结拜把子兄弟、山东人张祖荫(另传张克宣)经营,并以山东风味菜肴为主。

张祖荫精明能干,极富心计,便想借李继良为李莲英“继子”的特殊关系,设法通过李莲英与宫里的人拉关系,由此便可找到一个“靠山”。

据传,有一天,张祖荫听李继良说,老佛爷又与光绪帝怄气,几天没有吃好喝好了,李莲英不知如何是好,起急冒火的。张祖荫一听,计上心来,便亲手做了几样好菜,装进提盒儿里,让李继良带给李莲英。李莲英打开食盒儿一看,这菜肴虽不是山珍海味,但有汤有菜,油而不腻,便连忙提着提盒儿进了宫。

或许是几天没吃好喝好了,这盒儿一打开,慈禧就被菜肴的香味儿吸引了。拿起筷子尝了几口,脸上便有了悦色。她边吃边问道:“这是哪位御厨做出如此色味俱全的菜肴?”“回皇太后,不是御厨,是前门外‘惠丰堂’厨子做的。”李莲英说着给她斟上一杯酒,慈禧边吃边喝,没多大工夫,几道菜肴已吃下去一多半儿。

慈禧太后酒足饭饱之后,很是高兴,见案几上放着文房四宝,便乘兴题写了“惠丰堂”三个大字,遂传旨:赐“惠丰堂”御用“圆笼扁担”一副,上嵌金箍,可视为随时入宫送餐的“腰牌”。几天之后,慈禧题写的金匾便悬挂在了“惠丰堂”饭庄的大门之上,从此,“惠丰堂”声名大振。

到了民国时期,京城“堂”字号饭庄先后倒闭,唯有“惠丰堂”依然生意兴隆,成为昔日“八大堂”仅存的一家。1956年“公私合营”后,“惠丰堂”饭庄由前门外观音寺街搬到复兴门外翠微路。

为“泰兴号”山楂糕赐名“金糕”

在前门大街东侧的鲜鱼口内南孝顺(今南晓顺)胡同,有一家开业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果脯局子,名为“泰兴号”,最擅长制作各种以山楂为原料的糕类,包括山楂糕、桂花蜜糕、八宝果糕、水晶糕等。因掌柜姓张,人称“金糕张”。

山楂糕虽不是什么高档美食,但色泽红润、桂香清馨、酸甜爽口、质地细腻、口感柔韧,还有开胃消食、活血化淤、平喘化痰的功效,又因其物美价廉,所以成为颇受人们青睐的北京小吃。

据传,有一年秋天,慈禧胃口不佳,吃什么都不香。御膳房变着花样儿地给她做的御膳,她吃不下几口,就撂下了筷子。颇受老佛爷宠爱的总管太监安德海见了,很是不安。

一天,他出宫到前门大街的鲜鱼口办事,路过“泰兴号”果脯局子时,看见了色如胭脂,明光透亮的山楂糕,便买了一块品尝,只觉得酸甜适口,很是开胃。于是想到老佛爷这些日子胃口不佳,何不买些带回宫里,让她老人家尝尝,开开胃?于是就买了几块带回宫里。没想到慈禧一尝,顿觉味道甚佳,开胃舒心。第二天就吃什么都香了。慈禧问安德海这山楂糕从何处购得?告诉她,是前门外“泰兴号”制作的,御膳房也没这吃食儿。于是慈禧令人时不常地到“泰兴号”果脯局子买些山楂糕,开胃消食。

“泰兴号”果脯局子的掌柜得知老佛爷爱吃山楂糕,便精心制作。尤其是所用的山楂果,要派专人到京西门头沟、房山一带精心选购,而山楂糕的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是他亲自上手,时而将刚刚制作出来的山楂糕进奉到宫里。但慈禧觉得“山楂糕”这个名字叫起来有些俗气,便赐名“金糕”,意为此物金贵,不可多得。一个“金”字,可谓点石成金,一下子抬高了山楂糕的地位,也使名不见经传的“泰兴号”果脯局子在京城名气大长,并与“信远斋”酸梅汤、“通益斋”秋梨膏齐名。由此王公大臣们纷纷跟风,一时间“泰兴号”金糕供不应求。

“泰兴号”在1956年实现了“公私合营”,并改名为“国营泰兴金糕厂”,以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又迁新址并更名为“北京市金糕厂”。而今金糕仍为京城知名小吃,只是已难寻当年“泰兴号”的味道。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