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90余境内外知名机构报名参展服贸会教育服务专题
“那些和袁隆平老师一同奋战的岁月”
西集镇举办女职工素质提升活动
东城城管开展“城市文明加油站”志愿活动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8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袁隆平助手亲笔回忆杂交水稻攻关历程
“那些和袁隆平老师一同奋战的岁月”

 

2023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由中国科技馆主办的“稻谷飘香,禾下追梦——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展”正面向公众展出。近日,袁隆平院士的助手尹华奇寄来亲笔手稿,深情回顾了杂交水稻攻关的艰辛历程,表达对袁先生的崇高敬意,中国科技馆公布了这份手稿,带领观众走近中国杂交水稻的攻关之路。

尹华奇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联合国粮农组织杂交水稻特约顾问。几十年来,他积极投身袁隆平院士主持的三系、两系杂交稻育种攻关,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在1998年选育出香型两系法不育系——香125S,选配出高产、优质、中熟的杂交早稻“香两优68”,先后在湖南、安徽、广西等省(区)通过审定并推广应用,为杂交水稻科研与生产作出重要贡献。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水稻,这让他意识到存在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他想采取“三系法”技术路线,培育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找到不育株是实现“三系法”技术路线的第一步。

此时的尹华奇和李必湖就读于安江农校,作为袁隆平的学生,他们跟随先生一起踏上漫长的追觅不育株之路。为了能看得仔细,他们每天在中午太阳光最强的时候拿着15倍放大镜,审视着试验田中每一株水稻的每一朵花。虽然寻稻的过程堪比“大海捞针”,但他们从未放弃,历时两年,在检查了十几万株稻穗后,终于发现了6株雄性不育株。

1966年2月,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开创国内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更开辟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领域。1967年6月,湖南省科委将“水稻雄性不育”正式列入省级科研项目,尹华奇、李必湖两名应届毕业生留校给袁隆平当助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杂交水稻的研究由此转向团队合作。

为了赶时间、抢进度,袁隆平、尹华奇和李必湖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实验,虽然结果不理想,但他们没有放弃,坚定信心持续探索,踏上了天南海北的寻稻之路。湖南、云南、海南……他们常常十天半月穿梭在茫茫稻田里,在田间地头啃馒头,渴了就喝清泉水,无论泥地还是沼泽,他们光着脚就下去,常常与老鼠、水蛇等斗智斗勇,就像是探险队一般在田间逐梦。“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这样的信念支撑他们突破困局,最终收获成功。

中国科技馆表示,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年是艰辛的50年,更是光辉的50年,中国科学家群体用奉献、用汗水、用生命将论文书写在中国的大地上,欢迎社会公众前来观展,向为中国杂交水稻事业贡献心力的科学家群体致敬。

□本报记者 任洁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