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趣话中轴线上“牛郎织女鹊桥会”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8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趣话中轴线上“牛郎织女鹊桥会”

 

时近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少有人知的是,在北京中轴线曾有两处与“七夕”有关的风物,即天安门东侧菖蒲河上的牛郎桥和西侧御河上的织女桥。那牛郎织女的故事源于何时?京城因何有与之相关的建筑?这其中又有哪些趣闻逸事?

“牛郎织女”故事源远流长

据《中国民俗文化大观》记载:牛郎织女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诗经·小雅》:“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qì)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huàn)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的“牵牛”即是如今所说的“牛郎”。西周时期“牛郎”和“织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与爱情故事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西汉时期,牛郎织女成为神话中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称:“织女,天女孙也。”而班固在《西都赋》中有“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的描写。《古诗十九首》诗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时的“牵牛”与“织女”已经成为了“相思”的代名词。

东汉应劭(shào)编撰《风俗通义》则完整地记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kūn),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由此可见,当时“牵牛”与“织女”的故事已基本成型。

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作诗咏叹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唐杜甫《牵牛织女》诗曰:“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晚唐诗人曹松《七夕》诗云:“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北宋杨璞《七夕》诗云:“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到了明清两朝,牛郎织女的神话逐渐发展成熟,故事情节更加复杂曲折,人物形象也更加生动。明代小说家朱名世还编写了四卷小说《牛郎织女传》,汇集了各个朝代牛郎织女神话的种种要素,完整地叙述了这一故事。也正是从明清开始,“七夕节”被视为民间重要节日之一。

“鹊桥”,又名“乌鹊桥”,是传说中鸟神受牛郎织女的真挚情感而感动派喜鹊(另说乌鸦)搭成的桥。相传“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允许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见。为了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各地的喜鹊就会飞过来用身体紧贴着搭成一座桥,故称“鹊桥”。牛郎和织女便在这鹊桥上相会,俗称“鹊桥会”。

历代文人对“鹊桥(乌鹊桥)”也多有赞咏。唐代徐凝《七夕》诗云:“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宋代杨备《上元诗》诗云:“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虽然上属牵牛分,不为秋河织女填。”清代女词人顾太清《鹊桥仙》云:“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栏干斜转玉绳低,问乞得、天机多少?”而最为经典的当属北宋文学家秦观的《鹊桥仙》,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婉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既写牛郎与织女聚会,又写他们的离别。悲欢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词韵优美而动人,流传千古。

中轴线上的牛郎桥与织女桥

“鹊桥”只是神话传说每年七月初七,喜鹊在天界搭成的一座桥,以为牛郎与织女聚会。而历史上在北京中轴线两侧,即天安门东西两侧却各有一座桥,东侧为牛郎桥,西侧为织女桥。那么,这条中轴线西侧的“牛郎桥”与“织女桥”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靖难之役”之后,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并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十年后以“象天法地,天地感通”之理念,摹仿南京城营建北京皇宫和城垣。在修建紫禁城时,开辟了两条金水河,流经今故宫太和门前的为内金水河,流经承天门(清顺治年间改称天安门)前的为外金水河。据《元史·河渠志》记载:“金水河源出于京西宛平县玉泉山,流至义和门(西直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而《北京水利史话》则称:“外金水河从南海东岸引太液池水,沿御用监南护城河,顺灵台宝钞司东下,抵西长安右门,穿过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到皇城的东南墙,向南入内城之南护城河,流至大通桥入城外通惠河。”

金水河开挖后,在河上修建了金水桥。同时在承天门东侧,即金水河下游菖蒲河上修建一座小桥,名为牛郎桥。在承天门西侧,即金水河上游玉(御)河上也修建一座小桥,名为织女桥。两桥隔中轴线东西对应,相距约二里许。

承天门左右因何要修建牛郎桥和织女桥呢?据传是永乐皇帝传下的旨意。

在二十八宿中,昴(mǎo)宿与毕宿间称为“天街”,所以明代承天门前的街道被称为“天街”;天上有银河,皇宫有金水河;天上的银河东有牛郎星、西有织女星,故地上金水河东有牛郎桥、西有织女桥。

民间传说玉帝是掌管仙界的,皇帝是掌管凡间的,所以朱棣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将皇宫比做天宫,将承天门前的金水河比作天河,将金水桥视为“鹊桥”,而承天门两侧各建的小桥,意为“牛郎”和“织女”,遥遥相望,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据传永乐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后,曾带着后妃们在七夕节之夜,来到金水桥旁观星游乐,并令嫔妃们在金水河里放灯,说是为牛郎织女相会引路,所以民间有“御河桥畔看河灯”之说。

牛郎桥与织女桥之名最早见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师全图》。牛郎桥绘制在皇城东侧南池子券门内的菖蒲河上,即外金水河,南北向石台木板梁桥。织女桥绘制在紫禁城西侧南长街南端、自南海所出东流的玉河(也称织女河)上,南北向单券拱桥,东侧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在织女桥上还标注“鹊桥”二字。

另据《北京古桥史话》载:织女桥的设置源于礼仪,更可能源于天上的织女星方位;而牛郎桥则为了与织女桥相配,同时源于上天的牵牛星位置。当牵牛和织女一东一西分布在银河两侧时,中间还有一颗星,即天津(天子渡河之地),西方的天鹅座。这些要素汇总一起,严丝合缝地表达了这样的信念:天上有银河,地上有金水河,天津桥即金水桥居中,天津两边有牵牛、织女,所以金水桥两边就要有牛郎桥、织女桥。织女星在天上偏北,织女桥在地上也稍偏北;牵牛星偏南,故牛郎桥也偏南。这是中轴线“象天设都”的体现,象天设都,即寻求“象征物”(建筑物)与“存在物”(想象中的天体世界)的物物相对。所以牛郎桥、织女桥表现的是夏季星空大三角,也是七夕夜星空的良宵美景。

织女桥为汉白玉砌成的单孔圆拱桥,俗称“罗锅桥”。桥上有栏杆,桥体秀美精致。清末该桥因年久失修已破败。1918年6月将其改建为三孔石桥,长17.2米,宽17.66米。1951年玉河改为暗河,织女桥被埋入地下;1970年被拆除,只留有地名“织女桥东河沿”。据《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载:织女桥东河沿为南北走向,南北两端均西折至南长街,全长125米,均宽5米。地处皇城禁地,因玉河与今南长街相交处有织女桥,该巷地处织女桥东,故清代称“东沟沿”,亦称“东河沿”,1911年后改称“织女桥东河沿”。该地原有明代南花园,是皇家种植瓜蔬之园地。清代曾经广植花木,如今在织女桥东河沿北口,尚有两株老槐树,其树龄约有五百年。

明代牛郎桥为木桥,横跨菖蒲河之上。菖蒲河开挖于明代,河水来自中南海,经社稷坛西侧,至天安门前金水桥,再向东流与东御河相汇,出内城向东入通惠河。清代牛郎桥重建。因牛郎桥与织女桥均在皇城内,虽然相距不远,但“牛郎”与“织女”要“相见”很不容易。因有皇城墙阻隔,且天安门前有丁字街不能穿行,所以从牛郎桥到织女桥,或南绕行正阳门,或北要绕行地安门,都很不便。20世纪初打通南池子大街时,将牛郎桥改建为石拱桥,上世纪60年代菖蒲河被改为暗河,并建成马路,牛郎桥随之消失。2002年恢复河道水面,新建木桥、平桥、拱桥(飞虹桥)、曲桥共四座,只有最靠近南池子大街南口处的拱形石桥比较接近历史上牛郎桥的建筑格局,被称为“牛郎桥”。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