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名校突然成为了民众热门的打卡地,很多名校门前,更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据媒体报道,为满足暑期公众参观需求,从7月8日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提前预约的游客开放参观。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发帖称北大、清华的校园参观预约“秒没”,还有网友称,“每天三四个手机蹲守都抢不到”。
出于对这两所名校的热爱,笔者也想看一下这两所曾经到访过的名校的变化,可是,笔者在小程序预约了好多天,也没有约上。看了上述新闻,不禁想,这两所名校的名气实在太大了,如果天南海北的人同一时间预约,肯定是预约不上的,难怪有个网络词语叫“手慢无”呢,有时手再快,也是约不上。
名校游的火爆是一件好事,说明名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让他们从小走入名校参观,也是一种启迪和教育。北大、清华在疫情三年过后,再次开放校园,彰显了名校的社会责任。试想,每天有如此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对学校的日常生活秩序、环境卫生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同时还要安排很多人力、物力去应对到来的大客流。然而,名校不能封闭保守,更不能与社会脱节。名校对普通公众适当开放,是好事,理应把好事办得更好。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这些名校还可以深入挖掘一下开放时间,增加清晨、晚上场次;尽可能多增加一些开放名额。在非寒暑假期间,也可以适当地在周末限量预约参观,以便减轻寒暑假参观的压力。这些工作无疑会增加学校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高校的示范作用是很广泛的,此举不但会进一步提升这两所百年名校的社会公信力,还会对其它名校陆续向社会开放起一个带头作用。
前些年,我在走访各地期间,也很喜欢到当地的一些有特色的大学去参观,比如中山大学、扬州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特别是厦门大学就先后去过两次,每次都流连忘返,收获颇丰。每次的高校行,都能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不过,高校毕竟不是面向公众的旅游景点,而是教学和科研重地,适当地对社会开放是一个好办法,只不过这种开放,不应是一阵风、泛泛地一开了之。要通过开放,让社会大众更多地了解自身的定位和历史文化。可以借助对社会开放,建立或者完善各自的校史馆、博物馆、文化馆;增加一些人文建筑和景点的解说,建立一些陈列栏;增加二维码的解说等。通过专业化的设计、专业化的团队的科学有序的管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我想,凡是对社会开放的名校,都不应该把向公众开放看做是一种负担,而应当看作是一种对各自校园历史文化的梳理、对管理水平的大提升、对校园环境的大提高。
可以设想,当那些在北大、清华漫步的青少年参观者当中,当他们在清华的荷塘、近春园、二校门,在北大的博雅塔、未名湖畔徜徉时,会有多少学生由此生发奋斗志向,最终走入北大、清华的学子行列呢?因此,名校开放,不但彰显学校的开放和自由,体现其应有的精神风貌,还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更多的人成才!
所以,名校应该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把向公众开放参观这件事办好,当然公众也应该自觉服从各高校的管理,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