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和几个同学小聚,聊起了高考。其中一位开了两家公司、事业小成的同学,放下手里的酒杯,深有感慨地说:“我当初上大学,纯粹是被逼的!”
我们这些同学从初中就在一个班里读书,而这位同学是初三那年作为插班生来我们班复读的。他一脸严肃,课间从不与我们交流,只是整天抱着书本不放下。他那刻苦学习的精神让我们非常地佩服,甚至班主任都让我们向他学习。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初中生根本没有考大学的概念,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所以都把心思放在考中专上了。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一旦考入中专学校,就会“农转非”,端上“铁饭碗”,吃上“国家粮”。这位同学的父亲做生意,家庭比较殷实,虽然一直盼着儿子能够“鲤鱼跳龙门”,从而光宗耀祖,可是连续5年中考失利,磨尽了他的最后一点希望。于是对同学说:“如果你今年再考不上,那就回来结婚成家。媳妇已经给你找好了,是邻村支书家的闺女!”
讲到这里,我们都哈哈大笑,这才明白当时同学为什么那么刻苦地学习。那时候的中专学校不是想考就能考的,班主任老师说过,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按照招生计划,一所学校有不超过10个的报考名额。为了争取报考的资格,先是班级内部进行初选,前十名的学生再和其它班的优秀学生一起,再参加年级内的预选,并且这样的预选要进行多次,看综合成绩再由学校评定由谁获得参加正式考试的报名资格。
这位同学如愿以偿地从几百名考生冲了出来,获得了那个宝贵的报名资格。同学说那感觉不亚于买彩票中大奖,兴奋地不得了。那一年我们学校一共有7名同学考入了中专学校,创下了录取新纪录,为此学校还专门放鞭炮进行庆祝。不幸的是这位同学名落孙山,万幸的是随后他被县一中录取了。
同学喝了一杯酒,仿佛还有心有余悸地说:“各位哥哥,你们知道我是怎么说服我父亲让我读高中的吗?”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在老人面前跪了很长时间,求他原谅。给那个女孩写保证书,让她等我三年,如果考不上保证娶她!我没想到,那个女孩很干脆地同意了。”
我们几个端着酒杯都没有说话,就像是在听一个传奇故事。同学说:“苦熬了三年,我终于考了个二本跳出了农村。那个女孩子等了我三年,最终什么要求也没有提,自己找了个人家嫁了。”同学的眼里有些微光,说:“我是真的不想结婚,不想一辈子就这样下去。越是这样,我越逼自己,把空闲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我之所以能考上大学,完全是背后有我父亲,还有个她“逼”出来的。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现在的我。”
酒桌上一时间没有人说话。我们既佩服这位同学的拼搏精神,又深深地为那位姑娘的善良而感动。有一首歌唱道:“后来,我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其实这何尝不是最好的结局呢,有些人注定会在背后默默地为你助力,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吧。
□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