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中轴线上的红色印迹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7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中轴线上的红色印迹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空间上的城市地标,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在这条轴线及两侧坐落着百余处红色遗址、遗迹,蕴含了百年的红色记忆。今天就让我们回溯时光,沿着这条古老而又清晰的轴线,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中,一起寻找那些光荣的红色印迹……

百年故居:

追忆革命领袖的足迹

中轴线及其两侧有多处历史名人遗迹,其中有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故居,而今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据《北京名人故居》载:“李大钊故居”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原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一家在这里居住了近四年。故居为一小三合院,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均为硬山顶合瓦屋面。其间,李大钊在此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等事业上忘我地工作。而今,该故居经过修葺,已对外开放。并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毛主席故居”位于东城区景山东街吉安所东巷8号,是毛泽东首次来北京时的主要住所。1918年9月19日,毛泽东为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来到北京。在京期间,相识了李大钊,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至1919年春,他与蔡和森、萧子升、陈绍休、陈焜甫、罗章龙、罗学瓒、欧阳玉山等8人在这个小院的3间北房中住了六七个月。他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记述到:“八个人居三间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在此期间,毛泽东一边工作,一边在北京大学旁听,并开始研读马列主义,直到1919年离京去上海。1979年8月,该院作为“毛主席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对其进行修缮,基本保持原状,但未对外开放。胡同南侧墙上有铜牌,记载着当年毛泽东居住时的情况。

“陈独秀旧居”位于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院,坐北朝南,如意大门,正房三间,南房三间,硬山合瓦过垅脊。1917年,陈独秀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租住于此,他主持的《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随迁于此。由此这里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1920年2月,陈独秀为躲避北洋军阀迫害,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回上海。2001年该旧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而今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正式对外开放。

北大红楼:

“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北大红楼,即北京大学旧址,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北侧,是中轴线附近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

据《北大红楼往事》载:北京大学红楼始建于1916年,建筑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砖木结构,平面呈工字形。为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

1917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迁至北京大学红楼,更名为《新青年》,由此迅速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为核心的革新堡垒,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年初,李大钊在此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并率先在国内宣传“十月革命”,先后撰写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多篇雄文,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此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又称“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红楼一层东南角的李大钊办公室,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秘密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11月,“共产党北京支部”在这里成立,李大钊任书记。

北大红楼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学生先是在红楼后面的操场集合,然后打着横幅和旗帜,走出校门,经沙滩向南,沿北池子大街、南池子大街,到天安门前示威游行,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爱国运动。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20世纪60年代将当年北大学生示威游行经过的街道(民国时东段为双辇胡同,中段为汉花园,西段称沙滩)命名为“五四大街”。

1961年3月,北大红楼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在此建立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参观区分北京大学红楼一层和院内平房展厅两部分,复原了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第二阅览室以及学生教室等。2021年6月,北京大学红楼经过修葺后,整体对外开放,成为中轴线上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前门箭楼:

见证解放军入城仪式

正阳门,俗称前门,是北京城垣中最雄伟壮丽的城门,既是城防之门,也是礼仪之门。其箭楼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正对着前门大街。70多年前曾作为解放军入城仪式阅兵楼,见证了难忘的历史时刻。

据《共和国纪事》记载: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而检阅台设在了正阳门箭楼上。

之所以将检阅台选在正阳门箭楼,一是当时的天安门年久失修,十分破旧。而天安门广场还是一个封闭的“T”型广场,不适宜开展大型聚会活动。二是入城队伍由永定门开进,由南向北正对着前门箭楼,所以高高的正阳门箭楼是最理想的检阅台。

入城式举行前,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师生们对箭楼进行了装点,特别悬挂上了“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大字标语。

参加入城仪式的部队先期在南苑机场结集,并进行了集中训练。

2月3日,北平和平解放入城式分两路同时进行。上午9时半,平津总前委首长叶剑英、林彪、罗荣桓等领导及全国各地来北平的民主人士先后登上前门箭楼检阅台。10时整,四颗照明弹升上天空,庄严隆重的入城式开始了。从南苑出发,从永定门入城的一路,以军乐队为前导,特种兵车队在群众夹道欢迎和口号声中,缓缓跟进。

当威武雄壮的队伍行至前门大街时,装甲车队被欢迎的群众围起来。学生们爬上装甲车贴上“庆祝北平解放!”“欢迎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等标语,场面异常热烈而壮观。随后步兵、骑兵的队伍与装甲车、大炮和坦克车队依次驶入正阳门内。

《国歌》(即《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当时也登上了前门箭楼。面对威武雄壮的队伍,欢欣鼓舞的人潮,即兴赋诗:“古城今日庆平和,不尽人潮廿万多。戏衍鱼龙新耳目,旌翻镰斧壮山河……”

“瑞蚨祥”:

与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渊源

瑞蚨祥绸布店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创建于山东济南。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创立分号,为旧京城“八大祥”之首。

据《共和国纪事》等史料记载: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将五星红旗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决议。随后将制作国庆大典时天安门广场升起的那面国旗的任务,交给了北平国营永茂实业公司。

9月29日上午,该公司员工、共产党员宋树信接受了国旗制作任务,他立刻开始行动。首先买到了红绸,可买不到黄绸缎,于是骑着自行车,花了一整天跑遍北京所有的布店,均无所获。

第二天一大早,宋树信来到位于前门外大栅栏的瑞蚨祥绸布店,请求布店老师傅找一找黄绸缎。老师傅一听这是为新中国升起的第一面国旗所用,事关重大,便一起动手去仓库翻找库存。经过一番翻箱倒柜,大家终于找到了几块红绸和一卷3米多长的黄缎子。宋树信看后,却发现几块红绸都不够长。便又专门请来工艺精湛的技术人员,帮助他们连夜把红绸布料连接起来。

随后,宋树信抱上红绸布和黄缎子直奔位于西单的新华缝纫社。当他把布交给缝纫社时,才又发现黄缎子只有一尺多宽,做最大的五角星也不够。后来,经上级同意,缝纫社的同志在大五角星的一个角接了一个尖,而缝制工作由女工赵文瑞完成。她按照政协会议公布的国旗说明,用黄缎子剪出两颗大五角星,八颗小五角星。精确地贴在红绸的正反两面,五角对整齐,一针一线地仔细缝制。

9月30日下午,由“瑞蚨祥”提供布料、赵文瑞缝制的第一面特大规格(长460厘米、高338厘米)的五星红旗,送到了怀仁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10月1日,开国大典上,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如今,这面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的五星红旗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内。虽然上面没有留下绸缎来源和制作者的标记,但前门大栅栏老字号瑞蚨祥为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提供绸缎布料的故事,却光荣地载入史册。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