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养育过程中,很多家长会产生“要不要让孩子自己做主”的困惑。家长担心孩子待人处事受委屈,或者担心孩子冒风险,而为孩子张罗一切。这样做是否正确?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自己做主的权利吗?听听专业人士和家长的建议吧。
王女士 国企职工 女儿8岁
给孩子自主权是一种“双向信任”
我是一个比较强势的妈妈,如果之前有人问我,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能否自己做主,我的答案一定是“否”,但是现在我却改变了想法。
女儿小的时候,每天在家做什么都是我给她安排的。比如户外活动可以保护视力,我就要求女儿每天必需坚持到室外活动一段时间,有时候她正在做手工,也被我强迫着换衣服出了门。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久而久之,女儿在我的“威严”下大部分时间都显得很顺从,做什么事前都会先来询问我的意见,但偶尔她也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一次,她因为不肯吃饭,突然对我们发起脾气,又哭又闹,怎么也哄不住。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女儿的情绪正走向两个极端,无原则的顺从和反抗,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想看到的。发现问题后,我开始试着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开始尊重孩子的意愿,并给予她一定的自主权,比如她想多看一会儿动画片,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拒绝她,而是和她约定一个双方都接受的时间;她作业没写完就想玩拼图,我会告诉她作业是要在明天交的,如果现在不想写可以,但是晚上8点前一定要完成……当把自主权交到女儿那里时,我发现小孩子其实可以做得很好。一段时间后,在放学的路上孩子主动和我说,妈妈今天回家我先把作业写完了再玩儿,要不然玩也不会踏实。
最后我想说,孩子们信任父母,父母也要信任孩子,给予孩子自主权,其实是在彼此间达成了一个无声的“契约”,孩子接收到了父母发出的“我相信你可以做好”的信号,自然会回馈相应的信号。
周女士 事业单位工勤人员 儿子14岁
相信孩子的交友眼光和品格
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大人说什么,只要不符合孩子的心意,他真的会回怼过来,根本不像我们小时候老老实实地听大人的话。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要遵循养育和社会发展规律,既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不出大错,大人不妨多听听,甚至允许他按照自己的心意来生活,也许就是一条适合自家情况的育儿之道。
我家儿子从小就是一个“小大人”,穿衣吃饭都很有主意,就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怪里怪气,房间布置成暗黑风格,还在篮球场上交了一堆社会朋友,说起重金属摇滚、机车话题一套一套的,他爸都接不上话。起初我特别担心,怕其中有“坏孩子”诱惑他学坏了,但是又不敢管太狠,担心儿子出现逆反心理,纠结得不行。
后来我们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没有出面干预过他交什么样的朋友,因为我相信孩子的眼光和品格,当然也叮嘱过孩子要自己把好关,守住本心,他答应了。看到我们不反对他的交友选择,孩子会不时和我们聊聊与朋友们相处的趣事,大概是想让我们放心吧。
没想到,他的一个朋友前年居然因为下河救了两个小孩上了电视,儿子很开心地说起这件事,为朋友骄傲。这让我和他爸爸都很惊讶,那个救人的孩子我见过两次,看外表,根本没把他和高大威武的救人英雄联系起来,真是人不可貌相。疫情期间,儿子和几个朋友组建了一个志愿小分队,定期去小区的独居老人家里帮忙干活,这下我更踏实了,孩子这么助人为乐,品质肯定不会差的。所以说,孩子大了,家长真的不能干涉太多,我很庆幸自己当初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欧阳先生 外企管理人员 儿子15岁
父母不能替孩子走属于他们的人生道路
我的儿子正值青春期,他是一个特别有想法的孩子,上了初中后这一性格特征更加明显。过去我看不惯,很想让孩子听家长的话,结果收效甚微,磕磕碰碰的亲子关系“逼着”我做出改变。
因为我们夫妻工作繁忙,儿子小时候在奶奶家住过几年,回来后我发现他的独立性锻炼得很强,不仅是在生活方面,就连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不太听我们的建议。我们曾经吵得很凶,甚至一度互不理睬,但我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就和同事们认真探讨了家庭关系,还翻看了一些育儿博主撰写的家教文章,在过来人的指导下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父亲在家里说一不二的风格。
我对儿子的一些个人爱好虽然还是不理解,但学会了尊重,只要他保证安全,又不违反相关规定,就默许他每周末抽出一定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对于他想上职业院校,做一名技术工人的人生规划,我也发动身边朋友给他提供寒暑假去工厂参观的机会,又拿到了几所知名职校的专业介绍材料给他看,同意他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走下去。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希望孩子将来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哪怕很苦很累他也能保持兴趣,如果我逼着他出国留学,孩子根本读不下去,这种事情在我的朋友圈子里听得太多了。
归根结底,孩子的人生之路是靠他自己走的,父母只能做好后盾,不能替他们做主。看到我态度的转变,孩子特别开心,有心理话也会和我聊聊,也向我保证不会走歪,将来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让父母骄傲。
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 刘丹
家长应该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孩子无论年龄大小,家长都要给予其自主选择的机会。只有孩子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才会在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具有更多自信,有更多被尊重的感觉,才能更愿意像成年人一样采取更好的行为,而不是像孩子一样不服管教、淘气,甚至挑战家长。
比如说,孩子如果有自己的房间,你可以让他去设计房间样式,选什么床,选什么样的书柜,这个设计权会帮助他获得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是学习重要的内在动力。孩子的房间交由孩子自己设计,家长大致把一下关就好。
还有服装款式,孩子穿的服装如果全部由父母包办,这样做可能简单方便,但是孩子失去了增强自我效能感的机会,家长应该把穿衣的选择权还给孩子。业余爱好方面,家长可以让孩子在5个课外学习班里自主选择1个,这是在给他创造自我效能感的动力。
除了给予自主选择机会以外,家长还要给孩子一定的绝对自由(自控)时间,每年有一周,每周有一天,每天一小时,这叫“三个一”,由孩子自由决定怎么使用这个时间,家长不做任何管理。前提是孩子要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不允许做不安全的事情,不允许做违法行为,在这个前提下给予孩子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绝对自由。
当然,对于更小的孩子,家长可以把绝对自由时间缩短一些,具体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比如你的孩子上小学,那么每天一小时的绝对自由时间可以分为上午半小时下午半小时,也可以集中在下午,每次时间不等。
这个设计是针对现在中国的孩子量身打造的,因为我们的孩子太缺少这样的自由,个人时间被剥夺得太多,导致他们在接受管理时有很多抗拒。其实上了初中,孩子就一直在发展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作为家长,底线是保障孩子的安全,其他的就要给他一定的自由,让他每天有一段时间是可以自己掌控的,哪怕这个时间只有半小时,都会对他非常有帮助。
有些家长觉得不能给孩子自由,因为外面处处都是危险,这就太绝对了。如果你觉得孩子的行为存在危险,每天最多提醒一次。有的家长说自己是特别操心的命,那你不妨把你认为的孩子的10个危险行为排出顺序,每天留第一个跟孩子讲不要做,其他的允许他有自由。你在这段时间里不管孩子,即使出点状况,也是成长的代价,成长的代价会让孩子有更多学习动力,这样比家长的说教更有效。
本报记者 任洁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