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话说老北京夏至民俗文化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6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话说老北京夏至民俗文化

 

时近“夏至”,夏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测定出的二十四节令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谓之“夏至节”。老北京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其实,吃面只是夏至时比较典型的风俗,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民俗习惯。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老北京夏至时节有哪些民俗文化……

吃夏至面

据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夏至,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夏至因何要吃面条?说法较多。一说夏至前后是麦子丰收、新面上市之时,古人以面食敬神,庆祝丰收;二说夏至新麦入厨,食面有尝(常)新之意;三说古人视农历五月为“恶月”,吃热面有“驱邪”之意;四说面条呈长条状,人于夏日,不胜溽热,易发疾病,谓之“苦夏”,吃面条寓意天长日久、长命百岁。

老北京人对面食情有独钟,盛夏时节吃得最多的是面条。特别是喜欢吃过水面,因为这种面清爽利落。所谓过水面,是把煮熟的热面直接放入冷水中过一下,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人们多将热面放入刚刚从井里打上来的凉水中,用笊篱搅上几下就捞到碗里。由于面是凉的,再放上些黄瓜丝、扁豆丝、煮黄豆等菜码,然后浇上调稀了的芝麻酱,再配上点青蒜,捧着一碗凉丝丝的过水面,心中的燥热先去了一半。

北京人在夏天还喜欢吃汆儿面,利落、爽口。如西红柿汆儿、茄子汆儿和豇豆汆儿。尤其是西红柿汆儿,做法既简单,吃着又顺口。其做法是把刚买的西红柿切成菱形块儿,然后放入焌过油的锅里,待水开了后,打入已搅好的鸡蛋,再放上盐、味精等调味品,等锅再开了勾一点芡就算熟了。煮熟的面条一般不过水,直接捞到碗里,浇上西红柿汆儿后就能吃了,其味清淡,略带酸味儿,吃上两碗也不觉得撑得慌。

扁豆焖面也是夏天老北京人比较喜欢吃的面食,做法是将扁豆切成细丝(或撅成段)与肉丝一起在锅里煸,并多放些葱蒜,稍稍一炒就行了。手擀面条时在面片儿的折叠间轻轻地刷上一层油,切好面条后码在蒸锅里,一层面一层菜,薄薄地码上三层即可,然后点大点儿的火蒸熟。出锅时将菜和面搅拌均匀,浇上些醋蒜汁,味道醇厚别有风味。

品尝鲜果

在没有反季节水果及南方果品未大量行销于北方的年代,北京地区自产的露地水果一般要到夏至前后才成熟,如杏儿、樱桃、桑葚、西瓜等。老北京人吃什么都讲究吃个新鲜,尤其是水果,那些刚上市的各种果品鲜嫩而水灵,吃起来别有风味,所以过去到了夏至新鲜水果刚一上市,许多人家都要买上几斤,尝尝鲜儿。

六月中旬西瓜开始上市,京城的大街小巷便出现卖西瓜的,有挑着担子卖的,也有推着车卖的,胡同口多设有瓜摊儿,价钱也比较便宜。人们将西瓜买回家后一般先不吃,而是用水桶或大盆将西瓜泡上,俗称凉水镇西瓜,也有讲究的人,找来些冰块儿,将西瓜镇上,俗称“冰镇西瓜”。等镇上个把小时再切开,一家人围着桌子敞开着吃。如果是院子里住着两三户,常常是在晚上,大小十几口人围在桌前,切开几个西瓜,一边聊着天,一边吃着西瓜,使小小的四合院里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香瓜又叫甜瓜,也是从六月中下旬开始上市,商贩们多从京郊趸来,在胡同里叫卖。而果局子(水果店)里的水果品种最多,有蛤蟆酥、竹叶青、青皮脆、羊角蜜等,颜色有白、黄、绿,味道有脆、酥、面,许多老北京人都好吃一口儿。买回来的香瓜先用清水洗净,吃的时候一般不用刀切,讲究用手掰,一掰两半儿,香味便扑面而来,轻轻地吃上一口,香甜爽心,越吃越香。

蜜桃也是人们喜欢的夏至水果。以河北深州的水蜜桃和京郊盛产的五月鲜儿最受人们的青睐。桃是越老越好吃,北京人有句老话,叫“烂桃不烂胃”。过去胡同卖的桃特别便宜,多是论簸箕卖,块儿八毛的就能买上三四斤,一家人能吃上两天。特别是五月鲜儿,个儿大,离核儿,用手一掰就成两半儿,不但甘甜,而且水份大,吃着痛快。

熏驱蚊蝇

夏至以后,将是小暑和大暑,既是北京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蚊蝇最多最活跃的季节。在没有蚊香和驱蚊器、花露水的年代,为了防止蚊蝇的骚扰,人们便以点燃蒿草的方法驱赶蚊蝇。明代便有“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的记载。

过去老北京人出了城门不远就是荒地,特别是护城河边儿,长满了蒿草,一到夏至时节,人们就到城外去采些蒿草、艾草回来,然后编成草绳子,俗称“打火绳”。这打火绳也有讲究,一是不能编得太长,一般在三尺左右,以便每天使用一根;二是编得不能太粗、太紧,编得太粗太紧不易燃烧;三是要用刚采回的鲜蒿草打火绳,柔软易编。打好的火绳一般要放在房檐下呲晾半天儿,但绝不能晒干了。天擦黑儿的时候,蚊子刚一上来,便将火绳点着。火绳一般要放在一个破水盆里,这样燃烧后的炭灰,不会弄的满院子都是。由于火绳只有半干儿,带着潮起,点燃后,只是冒烟,不见火苗,蚊子闻到蒿草的气味便逃之夭夭,很久不敢回来,人们便能踏踏实实地在院子里乘凉儿聊天。

此外,为了能安稳地睡个好觉,有的人还在睡觉前将门窗全打开,然后在屋里熰上一段火绳,把屋里的蚊子全都熏出去,然后关上门窗,这一夜就没有蚊子骚扰了。

早年间一到夏至时节,京城街巷中就有卖火绳的,多是城近郊的农民,打些火绳拿到城里,一边走一边叫卖:“火绳——熏蚊子!”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蚊香的广泛使用,火绳才逐渐减少,如今已难寻其踪。

送扇消夏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夏日潮湿苦闷,在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的古代,能够带来阵阵凉意的只有扇子,所以早年间北京城有夏至赠送扇子的风俗。《辽史·礼志》中便有“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的记载。

明清时期夏至之日,京城的文人雅士有相互送扇子的雅俗,女人们也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旧京杂记》称:“扇借以生风,为夏日消热避凶之佳物;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送扇子还有相互传递友善之意,因“扇”与“善”谐音,送扇子寓意为扇走势利小人,趋吉避凶。

老北京使用最广、最普及的是大芭蕉扇和折扇,可谓物美价廉。芭蕉扇其实并非芭蕉叶所制,而是用蒲葵的叶子做的,多以来自南方的扇叶葵制成。

大蒲葵扇一般是一尺见圆,摇起来风特大、特凉爽,很受老北京人的欢迎。尤其从夏至开始,一天比一天热,手摇大蒲扇,不但能清热消暑,还可驱蚊,手臂不停地摇动扇子,也有利于身体健康。故有“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之民谣。

据《北京民俗文化》载:北京旧时的街市上有专营扇子的商铺,名为扇庄或纸扇庄。扇庄以销售纸扇为主,因其有季节性,所以又兼营纸张和文房四宝等,纸扇庄从而得名。扇庄一般都有专门供货的制扇作坊,或者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兼做批发。

祭祀神灵

夏至为麦收时节,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以祈求消灾年丰的习俗。民间认为夏至时节阳气最旺盛,祭祀最为灵验。尽管这些民俗带有一定的唯心色彩,却反映出人们祈吉求福的朴素心理。

就北京地区而言,夏至祭祀也是老年间的习俗,通过祭神以祈求平安。因为按农历计算,夏至一到,这一年就过去一半了,如果上半年里遇有不顺和不幸的事儿,就希望下半年平平安安;如果上半年平安无事,就希望全年顺利,于是人们或到寺院、或在家中的佛龛前燃香祭神,以祈求事事如意,阖家平安。

老北京夏至祭祀颇有讲究。如家中有病人,且久治不愈,便到药王庙祭拜。早年间老北京内、外城有大小药王庙十多座,而京郊更多,但规模较小。除了农历四月二十八药王圣诞之日,人们前来祭祀外,便是夏至之时祭拜,祈求药王保佑家中病人早日康复。而商家在夏至时多拜财神,便前往财神庙、关帝庙上香。

京郊的农民主要是到龙王庙祭拜,如上半年少雨,便求龙王下半年多降甘霖,以助庄稼生长。如上半年多雨,便求龙王下半年少些降雨,以免发生水患。其实就是祈望龙王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还有到青苗庙祭拜的。青苗神又称禾神,即民间为保佑稻米、小麦等农作物生长顺利而供奉的神灵。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称:“谓之青苗神。云常为田家驱鬼,此神出,则诸鬼各归其所,不敢散游于野矣。”因为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等庄稼多是下半年成熟,拜青苗神是祈望庄稼茁壮生长,免遭病虫所害。当然,上述的这些祭祀神灵的方式已经不时兴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更多的利用科技力量改善境遇,这才是时代潮流。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