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家教园地
3上一版  下一版4
 
如何避免用不恰当的 方式管教孩子?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6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避免用不恰当的 方式管教孩子?

邰怡明 绘图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家长总认为应该对孩子严加管束,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于是,很多家长都奉行棍棒教育的办法,在他们看来,“打与骂”仍是一种颇为有效的管教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否还适合现在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实行“冷暴力”是否可行?家长如何避免用不恰当的方式管教孩子?来听听家长和专家的观点。

刘女士 外企员工 儿子8岁

用贬低的方式教育孩子实在不恰当

说到“棍棒底下出孝子”,如今,很少有父母会使用肢体暴力了,但是语言暴力却是屡见不鲜。

为了庆祝儿童节,我们带着孩子去了一家轻奢餐厅吃饭,坐在隔壁桌的同样是一家三口,显然也是带孩子来过节的。有吃有玩,孩子们欢喜雀跃,可愉悦的氛围并没持续太久,食物端上桌时,隔壁桌的妈妈顺嘴吐槽“这菜可贵了,平时我都不舍得吃”。她家孩子看模样已经是小学生了,似乎听出大人的“言外之意”,原本洋溢着笑容的小脸瞬间变得委屈起来,仿佛自己做错什么事情一般。

由于位置挨得比较近,我们两家等餐时开启了互动模式。见那个小孩有点不高兴,我先生便“多嘴”道:“瞧你家孩子多懂事啊。”隔壁桌的妈妈瞥了一眼自家孩子:“也就今天像个人,平时都没人样儿。”气氛别提多尴尬了。我们没再搭话,吃完便匆匆离开餐厅,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在我接触过的家长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或是认为“枪打出头鸟”,或是认为经常骂一骂有助于清醒,习惯于用贬低的方式教育孩子,即便孩子做得已经很好,也难以从父母口中得到认可,显然这是一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其实这些家长很爱孩子,一名家长还笃定地说“爱之深才责之切,娇惯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我相信,家长的初心都是为了孩子好,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没有“一刀切”的对和错,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结合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要有批评和惩罚,但更要表扬和鼓励。毕竟我们第一次当家长,在成长的路上和孩子一样是“学生”,如果我们做错了题,改正过来就好,对孩子也该如此。

卢女士 私企职员 女儿9岁

不要求孩子完美,因为我们也不完美

我闺女从小就特别调皮,胆子还大,上幼儿园时就敢和大人顶嘴,我经常被她气得火冒三丈。有时候确实控制不住脾气,打过她几回。这样往往能维持几天平静,但过了一两周她又故态复萌,真是没辙。

闺女上小学后,学校举办了家长课堂,固定时间开讲,我每期都认真听讲,才知道原来我们小时候习惯的“棍棒教育”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家庭,用这种方法管教孩子,往往换来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对家长逐渐疏远,打到什么时候才是头呢?!

我不想让母女关系走到不可收拾的那一步,所以必须改变以为“通过动手就能把孩子的坏习惯纠正过来”的想法,决定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管理自己的情绪,再生气也绝不动手,尽量和孩子讲道理,如果她一时听不进去,我就暂时退到一边,让孩子爸爸去和她说一说。

同时,我把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放低一些,不要求她做完美的小孩,因为我们也不是完美的父母,只要她在学习上努力,成绩达不到我的心理预期也没关系。孩子的精力旺盛,我同意她每天去小区操场上玩儿一两个小时,周末带她出去长见识,还租了一块田地让她劳作,感受农民伯伯的辛苦,培养她吃苦耐劳的意识。

目前来看,女儿在班里成绩排中游,人缘不错,在小区算是“孩子王”。对于小时候挨打的事,她一笑了之,说不和爸爸妈妈计较。我听了她如小大人般的话语,既欣慰又好笑,希望我们的关系更加融洽,也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能体会父母的苦心。

周女士 公司职员 女儿14岁

对孩子实行语言冷暴力也要不得

我的脾气比较急,有不顺心的事习惯马上说出来,孩子现在处于青春期也有个性,我们俩经常吵得不可开交,需要她爸爸从中调和。我一生气就不愿意说话,和孩子吵完互相不理睬,有时候能持续一两周时间,后来人家说这就是语言冷暴力。

双方老人看到我们母女关系成了这样,都很着急,我妈经常劝我,婆婆也委婉地告诉我不能这样对孩子,都是一家人,怎么能总不说话呢?应该学会智慧地处理家庭关系,而不是用冷暴力逼孩子就范。她们劝的次数多了,我被打动了,想让女儿做妈妈的“小棉袄”,妈妈应该先展开双臂拥抱她。

我找到女儿,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不正确做法,希望孩子原谅我的急脾气,并且和她保证以后再也不冷暴力对待她。女儿起初将信将疑,后来我用行动证明我的诚意,遇到两个人再次拌嘴时,我尽量不发怒,把想法说出来而不是让孩子猜测,吵完了我也装作没事人和她继续说话,给她做好吃的,带她上兴趣班。

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女儿终于相信了我。她也有所改变,比过去懂事了,愿意主动找我交流。现在,我和女儿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教授雷秀雅、研究生张津铭

父母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中国古话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说法,但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对教育的愈加重视,打骂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现,家长应该调整和避免用不恰当的方式管教孩子,打骂教育是要不得的。

一些家长认为轻轻打几下或者严厉批评只是给孩子一些警告,不会造成严重伤害,但是家长确实存在无法控制情绪的时候,当轻微惩罚无法发挥作用时,会不自觉加大力度并伴随更大的斥责声。在这种冲动情绪下,暴力行为变得不可控制,而暴力的使用不光会给孩子造成当下的伤害,也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

相比于身体上的伤害,言语上的伤害往往隐秘却更深刻。儿童的认知水平还不能支撑他们独立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候基本靠着他人的评价去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当父母不断向儿童传达“你太笨了”“你什么都做不好”等极为片面消极的信息,很可能使得儿童对自己失望,渐渐失去自信,自暴自弃。

父母打骂孩子的背后,还存在失控的情绪和脆弱的心理问题。

一些家长使用打骂教育的直接原因就是觉得“管用”。打骂过后,孩子的不良行为能够立刻消失,所以很多家长选择这样做。但是“管用”与“有效”完全不同,“管用”指的是在惩罚后孩子立刻变得听话、老实;而“有效”是指孩子意识到行为的不良性,并明白如何解决相似的问题,在之后的生活中少表现出不良行为。

在家长打骂孩子这种氛围下,孩子能感受到的只有恐惧情绪,无法进行思考和理解。所以家长可能会发现,此时的孩子只能完成机械性任务,无法完成思考性任务,比如只能抄写,但没法做数学题。

此外,家长要思考自己是不是存在情绪失控的问题。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情绪失控是孩子的责任,但事实是父母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积累负面情绪,需要情绪出口,如果此时孩子再来“添乱”,无疑点燃导火索。并且暴力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宣泄手段,这种情绪宣泄的根源在于家长本身。

父母情绪稳定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为人父母者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用平和的态度应对。

首先要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可以在事件发生前,即内心平静时做训练,每天找出三到四个时间点,询问自己此时此刻是什么情绪,只有熟悉自己情绪的变化,才能在怒气爆发前及时调整。例如当孩子花费很长时间背诵课文但没有效果时,家长能够在情绪爆发的前一秒意识到自己要生气了,此时要问自己,是孩子故意的吗?是注意力不集中吗?再问自己“有没有可能当前任务对孩子来说真的有困难”?在思考之后就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其次,提前列出控制情绪的清单、做好准备,不要在事情发生时才想办法。同时可以寻找他人帮助,比如提前和爱人商量好,自己要和孩子争吵时,在哪些信号出现后爱人要站出来提醒,避免场面失控。

第三,家长要有自己的生活。孩子不是生活的全部,家长自身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的内心和知识储备,才能帮助自己更好地教育孩子。可以拓展社交,和同事朋友多联络,或者周末到亲戚家聚餐,聊聊彼此的困惑和焦虑,即便他们不能给出很好的建议,也能无形中分担你的压力。还可以多听音乐、多健身,或者学习绘画、唱歌等项目,培养个人爱好,寻找属于自己的情绪出口。

本报记者 任洁 张晶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