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说说李时珍与北京的渊源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6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说李时珍与北京的渊源

 

今年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逝世430周年,其所著《本草纲目》享有“东方医药圣典”之美誉。说起这位“药圣”与北京还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曾在太医院任职,并到京城老字号“鹤年堂”请教,《李时珍传》《李时珍生平记事》等对此均有记述。今天就聊聊李时珍在北京的那些事儿……

被楚王推荐进京谋差

据《李时珍传》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李时珍生于湖北蕲州(今蕲春县蕲州镇)东门外瓦硝坝,祖父是“铃医”,父亲也是当地名医。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今湖北省黄冈市)应试,中秀才而归,但他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武汉三镇之一)应试,均不第,故弃儒学医,继承家学,倾心于医学的学习与研究。从24岁起,便跟随父亲正式行医。尤其在治病时注重“辨证施治”,对病人的脉象与病症加以综合分析,在用药上善于灵活变通。

正德九年(1514年),荆和王之庶二子、仁宗朱高炽之五世孙朱厚焜被册封为富顺王(郡王),其王府在蕲州城。他有一子,被视为掌上明珠。没承想,10岁上孩子得了怪病,形销骨立,面黄体虚。富顺王请遍了当地的名医,但儿子的病仍不见好转,后又从京城请来两位太医诊治,也不见起色。富顺王急得寝食难安。其府上有位老家院,见富顺王日渐消瘦,便告诉他,说蕲州城玄妙观里有位名叫李时珍的郎中,在那里坐诊,专治疑难杂症,何不请他上门给少爷看上一看?富顺王爷听了将信将疑,孩子这病连京城的太医都诊治不好,一个江湖郎中能有什么秘方?但第二天还是派人到玄妙观,把李时珍请到府上。

李时珍先为富顺王的儿子把手切脉,又仔细观察其面色,看看舌苔,沉思片刻后便开了药方。不多时药便取了回来,李时珍亲自煎熬,并给孩子服下。

此后多日,李时珍均到王府为富顺王的儿子煎熬、服药,半个多月之后,他的病就痊愈了,富顺王甚是感激。

很快,李时珍为富顺王儿子医治好怪病之事便传遍蕲州城,也传到了封藩于武昌的楚恭王耳中。一日,他的世子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李时珍奉召前往救治,并手到病除。楚恭王对他感激不尽,拿着金银锦帛答谢,而李时珍却丝毫不取。楚恭王见李时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便聘请他为“奉祠正”(正八品,主管祭祀),兼管王府“良医所”事务,也就是负责王府的医疗保健。

嘉靖年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经验丰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楚恭王见李时珍医术高超,便推荐他进京谋个差事。李时珍也认为北京是都城,那里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这对他今后行医,特别是修编本草之典,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接受了楚恭王的推荐,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也就是他41岁的时候,从武昌来到了北京。

在太医院任院判之职

据《明代宫廷史话》载:太医院名称始于金代,是掌管医疗卫生事务机构,为御用医疗衙门。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初,利用旧有官舍作为各衙门办事的处所,多散处城区,杂然无序,太医院也在其中。正统七年(1442年),始在大明门(清时称大清门,在正阳门内)东,新建许多官署,太医院署也在这里修建。具体位置为钦天监之南,礼部正东,上林苑监之西(今东交民巷西段路北),设有院使、院判,所属有御医、吏目,医术分十三科。该院有大门三座,均向西。对面是照壁,有黑漆书写“太医院”三字的朱色立额。大门前为门役住房,左为“土地祠”,右为“听差处”。

李时珍经过初考、大考之后入太医院,任院判之职,为正六品(另说为御医,为正八品)。该职有左右院判之分,主要为太医院供应宫廷医药与御医配置。

李时珍任职不久,便发现太医院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而当朝的世宗朱厚熜是一个昏庸透顶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药,还想做神仙。太医院中的医官们为了迎合嘉靖帝的需要,不仅向全国各地收集“仙方”“丹方”“神方”,同时又翻遍了历代本草史籍,企图从中获得长生不老之药,并纷纷向嘉靖帝进言。有的说“久服水银,可长生不逝”,有的说“炼食硫磺,可长肌肤益气力”;有的说“灵芝乃仙草,久食可延年益寿”。而李时珍以自己对中医药的多年研究,断定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并诚恳地向嘉靖帝进言,请求皇上别再“误食丹药,以损龙体”。嘉靖对此大为不满,李时珍也因此受到“院使”(相当于院长)的训斥,从此李时珍在太医院受到多方排挤,有职无权,时常赋闲。于是他借此机会通览太医院所藏医书,并经常出入于御药库、寿药房,认真仔细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名贵药材,特别是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开阔了眼界。

李时珍还向两位在太医院任职十余年,且对嘉靖帝寻求长生不老药颇为反感的老御医请教,了解了许多宫中秘方及御药的药理属性等。他将了解的药材名称、药物属性及宫中秘方一一记录下来。短短半年的时间,就抄录、和记载了两大本,并小心地收存起来。

到“鹤年堂”虚心请教

为了解更多的医药方面知识,李时珍借在太医院赋闲之机,寻访京城著名的药堂、药铺,其中位于西城菜市口的“鹤年堂”,是他寻访最多的一家老药铺。

“鹤年堂”开业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最初在南城菜市口大街铁门胡同迤西路北,创办者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医学养生大家丁鹤年。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店铺字号,既含有《淮南子·说林》“鹤寿百岁,以极其游”之意,又取“松鹤延年”之吉语。自明嘉靖年间由原太医院御药局直长(负责监制御用药饵、兼管收储各地进贡名贵药材)曹蒲飒承袭以后,渐渐成为京师中药饮片品种最全、质量最好的老药铺。李时珍久闻其名,便慕名寻访。

当时“鹤年堂”的掌门人是第六代传人曹蒲飒之子曹永利,他继承家学,对医药颇有研究,尤其在医药养生之法和各种药材识鉴方面独有建树。他见李时珍一连多日到此虚心请教时,便给予帮助。因二人同好本草,不久便成为挚友。

李时珍见曹永利待客真诚,举止有度,便把自己准备编纂一部医药新书的想法告诉了他。其言道:从汉代《神农本草经》到唐代《证类本草》,有关本草的研究虽有所发展,但一直没有得到全面的整理和补充。特别是历代药典中错误较多,草木不分,虫鱼互混,而郎中(医生)行医时多依典索药,时有所误,甚至误食而夺命。在太医院当差最使人头痛的是由于药名混杂,难以猜度,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情况。过去的本草书籍虽做了反复的解释,但由于编著者没有深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使人莫衷一是,所以自己想重新编纂一部医药之书。

曹永利得知李时珍要编纂一部医药专著后,当即表示要竭尽全力相助。他不但帮助李时珍查找各种珍贵稀少药材,还破例让李时珍抄录“鹤年堂”的药藏名录、施药典例和留传下来的古方、偏方、秘方。很快,李时珍识得上千种中药饮片,学会了鉴别、筛选、炮制丸散膏丹技术。曹永利还将“鹤年堂”所珍藏的医书、药典借给李时珍阅览。李时珍如获至宝,挑灯夜读,并抄录部分经典章节。

经曹永利的引荐,李时珍还结识了京城几位颇有名气的郎中,虚心向他们请教,由此对“四诊”(望、闻、问、切)和“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诊断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了多种疑难杂症的诊断、选方、遣药。

据传,李时珍还跟随曹永利到北京西山收购、采集药材。他将采集的苍术、桔梗、白芷、茵陈、草参、车前子、升麻、茜草等几十种草药分类制成标本,对照医书进行研究。

一年之后,李时珍感到太医院实在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特别是不愿与那些阿谀奉承、奴颜婢膝的庸医们为伍,便以病为由向“院使”提出辞职,打算回乡修编本草之书。

李时珍的辞呈很快得到批准,于是他打点行囊,从北京回到了故乡蕲州。虽然在太医院任职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却为他编修本草帮助很大。此后历时27年,李时珍于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时年60岁。以后又经过十余年三次修改,终于编修完成了52卷的医药学巨著。

万历二十二年(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75岁。三年后《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为褒扬李时珍对医药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明廷敕封他为“文林郎(为正七品文官所授散官之名)”。李时珍的著作也成为世界医药界的瑰宝。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