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家长为如何跟孩子沟通感到苦恼,认为孩子自尊心强,不愿意接受批评,听不进去意见和建议,或者孩子根本不服管,与孩子沟通不了等等。亲子沟通的秘诀有哪些?父母和孩子之间如何实现有效沟通?听听家长和专家的建议吧。
李女士 工会干部 孩子12岁
家长和孩子之间可以多说点“废话”
说到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我个人的经验是,每天拿出一点耐心,听孩子说说“废话”,同时,也和孩子说说“废话”,一来一去间,这种看似无效的沟通,可能正是最有效的。
我的女儿喜欢画画,每天放学只要写完作业,就喜欢拿起画笔涂鸦,孩子有自己的爱好,即便有时候会耽误练习口语,我也还是支持她的。只不过,每画完一张画,女儿都要求我听她讲述画中的内容。上了一天班,我自然不愿浪费宝贵的“休息时间”听她讲想象中的世界,可看着她饶有兴致的样子,我也只好配合做听众。时间久了,听女儿讲画中世界成了我家的固定节目,大部分时间她会和我说一些不着边际的空话,偶尔也会提到自己的心事。
前几天,女儿画了她的梦想校园,并很自然地说学校中有个男生喜欢她,我心中一沉,脸上尽量装得若无其事,继续和她聊,女儿大大方方地和我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情窦初开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必修课,我们应当为他们的成长感到欣喜,通过与女儿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一方面我掌握到了女儿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主动为她解答了心理上的小困惑,引导她顺利度过青春期。
这就是为什么我坚持认为家长和孩子之间要多说“废话”,当彼此都处于十分松弛、愉悦的状态时,自然就能敞开心扉,实现有效沟通。
何女士 家庭主妇 女儿14岁
和孩子交流心里话是有效沟通的开始
我和女儿的沟通走过一条弯路。女儿从小就聪明、有主意,等她上了初一后,我发现她开始不听话,我说什么都回呛,甚至拿成绩威胁我少管教,气得我心口疼。我想自己一心为了她好,每天盯着她写作业,陪她上课外兴趣班,为什么孩子不领情呢。
直到我读了几本育儿书籍,又去听了社区开办的多场家庭教育讲座后,我才从专家的点拨里明白自己在教育方面有点拔苗助长,对孩子要求过高,太追求完美。要调整的不是她,而是我的育儿态度和方式。
思想转变后,我找孩子恳切地谈过一次话,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她全部诉说了,女儿很惊讶于我的转变,表示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以后会注意对父母的态度,也希望家长不要给她太多压力。达成共识后,我开始注重平时多陪伴,减少指指点点,只在她需要我说话的时候再表达观点。
当然,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算成熟,还是有很多让家长抓狂的时刻,但我会注意压制住自己的火气,尽量不和她正面争吵,而是在彼此冷静下来后再进行交流,把父母的顾虑和担心告诉她,争取她真正理解我们的苦心,从而改变自己的做法。我也告诉她,如果家长做得不对,欢迎她及时提出来,但不要用阴阳怪气的态度,要和爸爸妈妈相互理解。
从现在的效果看,我们母女俩的沟通比过去有效多了,她有心事也愿意和我讲了,希望我能用多说心里话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迎接更好的未来。
马女士 外企高管 女儿8岁
对高敏感孩子要付出更多耐心
我女儿是一个高敏感孩子,共情能力很强,善解人意,又有点脆弱,家长说话稍微严厉一些,她就会反复思量,闷闷不乐;亲戚朋友遇到什么不好的事,她知道后总是感同身受,甚至哭泣、焦虑。我本人大大咧咧的,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和她说话需要特别留神。
于是,我想到与其抱怨孩子麻烦,不如改变自己的心态。我专门去咨询过心理医生,得知对待这样的高敏感孩子,家长一定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学会接纳孩子的性格,而不是排斥。非要硬生生地将其扭转过来,那样只会进一步伤害孩子。
我增加了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晚上带着她一起做手工、讲故事,搂着孩子说悄悄话;周末带她出去逛景点、参观博物馆、去图书馆,到大自然里呼吸新鲜空气,用鸟语花香和新鲜事物安抚她的情绪,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女儿出现心情变化时,我会认真地聆听她的困惑,给她出主意,引导她说出真实想法,再教她积极面对困难,努力解决问题。我还经常带她参加小区家长组织的聚会,鼓励她多交朋友,多接触外界。当然,在她犯错的时候,我会及时指出她的问题,但口气尽量保持温和,就事论事,绝不激化矛盾,惊吓到孩子。
在种种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女儿变得阳光开朗,更加信任父母,有时候我们说话没注意,她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敏感,会笑呵呵地指出来,因为她对父母的爱意很笃定,心里非常有安全感,希望我的宝贝能开开心心地成长。
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 刘丹
尝试通过孩子的“优势通道”去沟通
现在的亲子沟通不是家长不努力,而是过于努力,也可以说是用力过度。家长渴望把孩子教育好,对孩子有过高要求,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更好的发展,在教育中容易过度批评,孩子面临很多压力。家长的意愿是好的,但是批评不会使孩子进步,教育有其自然发展规律,拔苗助长就是过犹不及,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沟通方式、教育方式。
首先,家长要充实育儿知识,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整个教育的改进都是在认知科学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近十年来认知科学发展得非常快,家长也需要知道一些新知识,并且应用在自己的教育和与孩子的沟通上。
其次,家长需要更多的提供心理支持。过度教育的另一面代表了家长对孩子心理支持的匮乏。沟通有一个重要原则叫接受者原则,你教育孩子时,孩子是接受者,必须在特定状态里才能够接受。比如在讲话过程中,你讲的内容对对方的影响和接收程度只占7%,而声调传出的内容占了38%,身体语言让对方接收到55%的信息。所以一些人教育孩子时明明非常生气,“这个问题我讲过好多遍了,为什么你还记不住?”其实,家长讲100遍孩子吸收的内容只有7%,当你提高声调时,他听到的是你声调里的愤怒、焦灼,甚至批评。还有你的身体语言,尤其在跟孩子特别着急时,身体变得非常紧张,随时都有一种攻击性的感觉,跟你对话的那个人会感觉到,也会无意识中进入非常焦虑的状态。
有研究表明,人与人的沟通存在非常多的渠道,最有效的是气味。比如家里养了很香的花,或者一起做饭,饭菜香味溢出时会让人神经特别放松,在这种情况下再去沟通效果会特别好。可是通常我们沟通的渠道是视觉和听觉,你让孩子直接看到你没有管理好面部表情,你说的是好好学习,但是目光可能透露了很强烈的批评意味,这些孩子都会吸收到。
如果孩子正在读小学或是幼儿园,你讲逻辑对他来讲其实没那么有效。有的孩子擅长视觉记忆,有的擅长动作记忆,有的擅长听力记忆,发掘优势变得非常重要,你要弄清楚自己孩子的优势记忆通道是什么,发现优势所在,沟通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通道原则后还有一个反馈原则,就是沟通时一定要把沟通的量降下来,每次说的内容要短,然后问对方听懂了吗,理解了哪几点。反馈不是说懂了就完了,一定要了解细节,然后问他收获了什么。一旦发现他没有理解就要中断沟通,再回去说没理解的那几点,要随时停下来换用孩子擅长的通道。如果说了三遍孩子还不能理解,这时你可以写下来,在桌上随时准备纸,甚至说第一遍时就可以写下来,这就是为反馈而调整。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三个阶段,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用逻辑思维,当他不容易懂的时候就回到形象思维,在故事里边讲一些道理,孩子更容易接受。所以沟通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反馈,并且根据反馈来调整沟通方式,尝试用孩子的“优势通道”去沟通,营建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本报记者 任洁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