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中轴线地名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5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源自历史典籍的
北京中轴线地名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推进,这条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长7.8公里,元代独创,明清继承,纵贯北京城市中心且建筑物呈东西对称布局的轴线,受到世人的格外关注。

纵观中轴线附近的街巷之名,无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且有多处出自经典史籍,既极富哲理,又寓意吉祥。今天就谈谈与中轴线有关的那些老地名。

典出《周礼》的“福祥胡同”

福祥胡同位于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北部,即中轴线东侧,东起南锣鼓巷,西至东不压桥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福祥寺街,因胡同西侧路北有福祥寺得名。

“福祥”二字典出西周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周公旦所著《周礼·春官·大祝》:“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筴(cè)祝”。即幸福、吉利、福德之征兆。

据《北京寺庙大观》记载:福祥寺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是武姓太监为英宗祝寿而建,赐额为“福祥寺”,弘治九年(1496年)御马监诸珰捐款重修。但《顺天府志》则记为福祥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敕建,正德三年(1508年)、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青海后,锡呼图克图使节来朝,购此寺为驻京行馆,改为喇嘛庙,更名宏仁寺,时有山门、前殿、中殿及后殿等建筑。清代属镶黄旗,《乾隆京城全图》改“街”为“胡同”,称“福祥寺胡同”,宣统时称“福祥寺”,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去“寺”字称“福祥胡同”。20世纪60年代后期曾改称“辉煌街头条”,后恢复原名。而今老街尚存,街中多为平房,胡同东口便是京城知名的文化街南锣鼓巷。

典出《庄子》的“吉祥胡同”

吉祥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北部,地安门内大街东侧。明代此地设有安乐堂,属皇城禁区,为宫廷太监患病养体之所。《明宫史》云:“安乐堂在北安门(今地安门)里。凡在里内官、长随、内使、小火有病者,送此处医治。痊可之日,重谢房主,清假供职。”清代属皇城,为图吉祥之意,乾隆时将附近的街巷始称“吉祥胡同”。

“吉祥”即吉利祥瑞,预示幸运,典出战国时期著名道家学者庄周的《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唐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徵。”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将吉祥胡同西北部称为“西吉祥胡同”,南起东吉祥胡同,西靠安乐堂胡同,北侧不通行,全长91米,宽4米;将东南部称为“东吉祥胡同”,呈南北、东西折形。北起地安门东大街,西止西吉祥胡同,南邻帘子库胡同,东靠北河沿胡同。全长370米,宽10米。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还有一些店铺,今设有吉祥社区。

典出《三国志》的“纳福胡同”

纳福胡同位于东城区景山东北侧,即中轴线东侧,北接东板桥街,向东拐后与嵩祝寺相连,长232米,宽7米。“纳福”之名据传是由“内府”谐音而来。

据《东城历史文化掌故》载:明代设有内府“二十四衙门”,其“供用库”设置于此,“掌宫内及山陵等处内官食米及御用黄蜡、白蜡、沉香等”。清代属皇城,乾隆年间称“内府大街”,宣统时称“内府库”。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京兆尹(时为京师最高行政长官)薛笃弼为取吉祥之意,将“内府”谐音为“纳福”,始有“纳福胡同”之名。

“纳福”即存纳、享受福分,迎祥得福,典出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魏志》:“当营卫帝室,蠲(juān)邪纳福”,后多用于问候祝颂之辞。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纳福胡同”曾改称“鼓舞胡同”,后恢复原名。胡同内多为民居,现基本保持旧貌。

典出《国语》的“孝顺胡同”

孝顺胡同位于前门大街东侧,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孝顺碑胡同”,属正东坊,由此可见,当时胡同内有碑坊。据传明正德年间,胡同里有一刘姓老人,五世同堂,因得到子孙们的孝顺,长寿百岁,被称为“老寿星”。大兴知县闻其孝行,捐俸在胡同里竖起一块汉白玉石碑,上书“孝顺大德”四个大字,以褒扬尊老孝道之家风,时称“孝顺碑”。

“孝顺”二字典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国语·楚语上》:“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本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此后“孝顺碑”所在的胡同被称为“孝顺碑胡同”。清初简称为“孝顺胡同”,民国后期以鲜鱼口小桥为界将胡同一分为二,分别称“南孝顺胡同”与“北孝顺胡同”。1965年整顿北京地名时被谐音为“南晓顺胡同”和“北晓顺胡同”。但从字面上看,难解其意,曾有人建议恢复“孝顺胡同”之名,以弘扬尊老敬老之美德。

据《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载:北晓顺胡同北部为U形,有两个北口通西打磨厂西口,南口与鲜鱼口街和南晓顺胡同相通,长304米,均宽3.9米。民国《编配街村图说》有“北孝顺,南北向,幅宽长,土路街,尚属清洁,商业以工业居多,系中等铺户”的记载。南晓顺胡同北起鲜鱼口街与北晓顺胡相对,南止大江胡同,长约126米,均宽4.7米。沿街曾多为民居及店铺等。而今这两条胡同被整体改造,旧民居基本消失,在其旧址新建街巷,且沿用旧称。

典出《诗经》的“福长街”

福长街位于西城区东南部,前门大街西侧,且派生出福长街头条至六条及福长巷。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记载:“福长街北起永安路,南至南纬路北侧,与福长街头条、二条、三条、北纬路、福长街四条、五条、六条相交。”

明清时在先农坛墙外形成聚落,民国时官方出卖先农坛外坛,1929年拆除坛墙后,将大片空地按中国传统的吉祥字序“福”“禄”“寿”三字划定街巷名称,分别称“福长街”“禄长街”“寿长街”,并在各主街地区范围内又划分为若干小胡同称为“条”。

“福长”为祝贺之祥辞,典出《诗经·小雅》:“君子万年,福禄宜子。”福,即福分;长,为长久,意为福禄长久,世代显贵。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有天桥三角市场,集中了十几家茶馆,曲艺演出主要集中于此。不少名家都曾在这里献艺,如评书演员连阔如、北京琴书名家关学曾、西河大鼓名家刘田利等。而今福长头条、二条、三条已拆除,建成住宅小区。但南北走向的福长街尚存,沿街多为商铺。

典出《诗经》的“万福巷”

万福巷位于西城区东部,前门大街西侧。据《西城史话》载:万福巷东起石头胡同,西至陕西巷,与东壁营胡同相通,长约80米。因胡同呈弯曲状,且有万佛寺得名。清《光绪顺天府志》载有“万佛寺湾”之名。《燕都丛考》有“自石头胡同而西曰陕西巷,其间小胡同曰万佛寺湾”的记载。1965年改称“万福巷”。

“万福”即多福,为祝祷之辞,即祝告神明以祈福消灾,典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鞗(tiáo)革忡(chōng)忡。和鸾雝(yōng)雝,万福攸同。”汉赵晔《吴越春秋》则云:“大王延寿万岁……觞(shāng)酒既升,永受万福。”

万佛寺坐落在胡同北侧,为佛教寺庙,初建时规模较大,有殿房70余间,但始建年代不详,有资料称建于明代,另说为清盛期所建。有前殿,大殿,后殿及钟鼓楼等,各殿内均有大量的佛、菩萨等造像,号称“万佛”。其主体建筑毁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现为居民大杂院,各殿建筑遗迹已难见其踪。

典出《论语》的“仁寿路”

仁寿路位于前门大街西侧,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载:该路呈南北走向,北起华严路,南止永安路,东西两侧与香厂路、仁民路相交。长210米,宽9.5米。明代路南东侧有仁寿寺,曾为元代显德庙遗址。万历元年(1573年)由仁圣太后出资重建,被赐名为“仁寿寺”。

“仁寿”即施有仁德而长寿,出自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经典著作《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北宋学者邢昺(bǐng)疏:“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静,故多寿考也。”

清代乾隆年间仁寿寺再次重修,清末尚存,但已破败。民国初期在该寺庙的西侧新开道路,故称“仁寿路”。1949年后因建邮局被拆除。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附近的泰安里、大森里并入,统称为“仁寿路”,并沿用至今。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