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老王家的乐乐就很懂事乖巧,你怎么老不听话?”“你同桌成绩那么好,你为什么学不进去?”……很多家长经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树为自己孩子的榜样,唠叨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优秀,但这样说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更不服管。怎样在表扬别人家孩子的同时,又不给自家娃留下心理阴影?如何正确提及“别人家的孩子”?听听家长和专家的观点吧。
武女士 医院护士 女儿6岁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让孩子做彼此的榜样
作为一名“80后”家长,从小我们是听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成长起来的,现在换自己做父母了,再听这句话,却有另外一番滋味了。
最近几年特别流行说“别人家的孩子”,对成年人来说这是一种玩笑,对小孩子却可能成为压在心头的一座大山。在我小的时候,我家住在一座筒子楼里,邻居间几乎没有秘密,妈妈常把“你瞧瞧人家那谁”挂在嘴边,直到现在,和别人比较也是我心中的“阴影”。所以,我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提醒自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
不过,我即便有了这个认知,还是难免会因为“别人家孩子怎么如此优秀”这类问题困扰。比如我的女儿有个小伙伴,老师教的歌谣很快就能学会,绘本上的字念两遍就能认识,可我的女儿却做不到。我悄悄问女儿:“你的好朋友很厉害哎,你会不会羡慕她?”女儿的答案却是:“她有些地方做得好,有些不如我,她跑步比我慢,画画也没我好!”孩子的话令我恍然大悟,成年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的世界,而孩子的世界更简单纯真,他们看到的世界远比我们更加丰富。
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如果孩子身边有优秀的人做榜样,那么我们当然应该鼓励孩子向他们学习,但这并不是说哪一个孩子好或者差,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孩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王女士 事业单位会计 女儿12岁
谁都不喜欢被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说教
受我母亲的影响,我一度特别喜欢为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总是和她说“谁谁家的姐姐表现特别好,你多学着点”“你表妹特别孝顺,你怎么老不听话”……诸如此类的话说多了,每次我一举别人家孩子的例子,她就满脸不高兴,还顶嘴,往往以母女俩吵一架收场,孩子也变得不爱和我交心了。
后来我看了一些育儿书籍,又和同事们聊起此事,逐渐想明白一件事——谁都不喜欢被父母这样说教,用别人家的孩子刺激自己,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家长老这么说她,她面子挂不住,时间久了肯定会产生厌烦情绪。想想我小时候被母亲用“别人家的孩子”举例时,不也是一说就生气吗。尤其女儿现在进入了青春期,逆反心理特别强,做父母的更要注意措辞。
想让孩子变得更好,家长首先要管住嘴,不该说的不要说。我尝试多挖掘孩子的优点,经常夸奖她,树立她的自信心。当然态度一定要真诚,不能显得很虚伪、敷衍。想让孩子学习烹饪、缝补、收拾屋子等劳动技能,我先动手演示几遍,吸引孩子的兴趣,我不会的文体技能就带着她去外面,看其他小哥哥、小姐姐做。这样话不用多说,她自己觉得有意思了自然缠着我要学习,她主动想做的事我不用费力督促,自己就很上心,而且能坚持下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女儿和我又恢复成无话不谈的关系,而且掌握了几项新技能,如今不用我多唠叨,她周末有空就主动下厨做两个菜,平时自己收拾房间,每天晚上还坚持练一小时钢琴,让我省了不少心。
蔡女士 中学教师 儿子14岁
家长要避免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我是学教育专业的,工作后如鱼得水,有了孩子后也尽力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和儿子相处得如同朋友一般。
我在一所示范中学教书,班里的学生普遍很优秀,学习自主性强,偏偏我儿子严重偏科,总成绩一般,可能是因为平时我工作太忙了,每天下班都在6点以后,回家还要备课、读专业书、写教学笔记,顾不上看管儿子的学习。可是我会尽量避免在他面前说起自己的学生有多优异,不让大人操心这类话,避免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我知道每朵花都是有花期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培土、施肥,然后静待花开,而不是拔苗助长。
我认为与其为孩子树立“别人家的榜样”,不如家长亲身示范,打造书香家庭,全家形成爱读书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即使成绩暂时提不上去,也能培养出终身学习、终身阅读的习惯,这可比一时的成绩更加重要。所以我们家每天吃完晚饭后人手一本书,孩子写完作业也会加入其中,读到好书时彼此分享心得,促进了家庭成员的感情,儿子的语文成绩也是各科里最好的。
儿子有时也会拐弯抹角地打听我班上的情况,每次我都会就事论事,根据他提出的问题说说他的同龄人是怎么处理这类事情的,给他提建议,而不是命令他照搬。孩子大了,有自己的判断力,别人做得好的他会参考,家长不用过于大包大揽,多看看自家孩子的优势,引导他们向着自己的方向前行,不要替他们做主,给孩子生造一条自以为正确、却不一定适合孩子的人生道路。
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 刘丹
想让孩子变优秀不妨采取“动机管理”
有的家长说提“别人家的孩子”是想树立一个榜样,但是这个榜样会让自己孩子感到有压力,甚至造成孩子的嫉妒,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如果一定要表扬别人家孩子,要用那个人的行为来举例,“他在做什么,我希望你也做”,而不是简单提那个人。这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看法对孩子非常重要,别人怎么说他都可以不在乎,可是家长怎么说自己是孩子非常在乎的事情,所以家长希望孩子做什么,直接说事就好。
激励孩子有很多种方法,家长不要总说“你看看谁家孩子有多好”,家长可以说“隔壁孩子在打篮球,我希望你也去锻炼身体”之类的具体内容,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在攀比,而是觉得你在关心他。如果说成“人家孩子都去玩,你为什么不去?”这就是一个批评的口气,会让孩子不愿意配合你。
一个人能够把事情做好,是因为他内部动机非常强烈,这样才能够一直持续做下去,而不是靠别人家孩子来刺激。所以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家长不妨尝试采取“动机管理”。
第一是关注内部动机,一个人不想做某些事情,是因为他没有动机,别人劝他的话属于外部动机。就像家长要让孩子学某样东西,经常会威逼利诱,但外部动机给得过于频繁,时间久了,外部奖励机制就会失去效果。有的孩子说长大了想做保安,大人听了很不满意,其实这个目标就是孩子的内部动机,应该先保护起来,问问他为什么想做保安,孩子也许会说出对保安职业的未来设想,你可以趁机让他培养跟学习有关的目标,慢慢把内部兴趣和学科整合在一起,鼓励孩子将来做一个高智商或高能力的保安,甚至能设计出机器人保安。家长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内在兴趣、目标和计划,把它融合在孩子的学习生活里,而不是把他的内部动机打垮,生生安排一个外部动机来。
第二是“5+1”,当家长给孩子建议或批评的时候,孩子会进入非常紧张的状态,他的学习能力就会锁死。所以家长最好把建议或批评写在纸上,每天最多提一个,同时准备好5次认同,夸夸他做得好的地方。如果家长连一个认同都没有,孩子很容易丧失自信心,没有自我效能感,今后在学习上会有很多困难。如果孩子已经非常优秀,家长可以把5+1变成3+1或2+1。写出来的原因是如果不写家长很快就忘了,动机管理就失效了。第一周做起来可能有困难,坚持下去就能看到效果。
第三是先行动再认知,越小的孩子越要用这个方法,意思是说家长想引导孩子对一件事、一项技能产生兴趣,应该先把要学的东西分解成比较小的目标,然后降低要求去行动。比如做一道很大的题目,应该把题分解成一些小步骤,孩子第一遍没做对也要表扬,“你已经敢于尝试一遍了”,这就是降低要求,而不是讲“别人做得多快”,这可是雷区呀。尝试错误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所以一定要允许自家孩子犯错误,并通过试错走向成功。
本报记者 任洁 张晶